路況
前段 登陽明山莊路斜而平,有何鴻燊大宅可看。
中段 轉入山路,但不難行,要上山落山,過小橋。
後段 金督徑後,觀音廣場及大灶群廣場,路平坦。
★ 黃泥涌水塘 → 陽明山莊 → 1渣甸山 → 石礦場 → 2小馬山 → 電台 → 3金督馳馬徑 → 郊管站 → 電車路
在港島山脈中,從西高山直到柏架山,基本上是東西向的,但是它們的餘脈也有由南到北的,例如衛奕信徑,設計的概念就是由南到北。其中從黃泥涌峽道開始入渣甸山一節,屬第2段的起點。
首先到的是黃泥涌水塘,初時是發揮過作用的。後來人口增加,增建大潭水塘,其後更有大型水塘相繼建成,甚至有取之不竭的東江水,於是這水塘之歷史任務已告完成,便改了作水上樂園之用,替郊野公園提供一些陸地以外的水上設施。
市中近郊 箭步可到
陽明山莊對面,郊野公園入口,十步即右轉上山,為1渣甸山登山口,到電塔附近有一大圓球石,呈鵝蛋形。沿途路側,可以見到山桔,成熟時節,即使在莽林中亦不難發現。
渣甸山過H56 港島徑里程碑是石礦場區,被開發成幾個層級,有時雲氣飄來,增加了一些縹緲感覺。再過,即為2小馬山。頂無峰,有無線電訊桿竪立;
循石級急下,有石橋橫跨澗上,橋有欄,旁立碑,書“小馬山橋”四字。轉右路側,立衛奕信徑標柱。柱為雲石,柱頂曾被人刻意破壞。
過橋行小段,接3金督馳馬徑,循山勢深入山谷,先向西北,後回東南,成髮夾狀。之後轉出一空地,立有巨大露天送子觀音瓷像,爐煙香火不絕,可見港人信奉觀音者不少。
戰時遺跡 讓君懷想
再靠右,依標誌入晨運園地,曠地中赫然發現磚砌大灶群,它們分成兩排共十組,每組有灶八個。這種與現代城市建設極不相稱物體,又是大戰時遺物,是於1938年-1939年造,準備長期供應給平民用,它們與附近的防空洞及儲糧室屬同一類型。誰料戰事三數天便結束,這些灶從未用過,是幸還是不幸呢?
再行,即“成龍晨運樂園”,下面就是康怡花園。也是衛奕信徑在港島區最尾的一程,之後便要渡海到九龍去了。
渣甸山
渣甸山僅433 米,頂部平坦。循東徑下走,10 分鐘到跨引水道石橋, 並豎有
H56港島徑里程碑。再行是石礦場區,山徑就在礦場高處邊沿,隔着一道網欄蜿蜒而上,甚有氣勢,春霧瀰漫,如幻如真。
節錄自:《行山王-香港島行山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