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有問題帶生活上種種不便,但不代表視障者沒有運動的能力和需要。其實只要有人從旁協助,他們也可以跑到每個角落。我們有幸邀得視障鐵人朱健驊、馬拉松跑手梁小偉談談他們征戰室外的心路歷程。
今年22歲的朱健驊,因先天原因左眼僅剩一成視力,右目失明,年幼時他體弱多病。他的哥哥有游泳習慣,就跟兄長去學習游泳,身體明顯好轉,也開始了做運動的習慣。後來,他在盲體會介紹下接觸長跑、踩單車,而且都有教練幫忙,就成為了三項鐵人運動員了。今年7月份,他在荷蘭鹿特丹參加世界殘疾人三項鐵人賽,勇奪低視力組亞軍。他由體弱多病者變為運動場上的贏家,非常勵志。
朱健驊指出,視障在野外運動,最重要是領跑員的幫助,尤其在開始時,義工未必明白何謂視障,不知怎帶領,也未知如何描述景物和週邊路況。因此,與領跑員建立默契,不斷檢討改善才能跑下去。另一方面,一同上路的決心也是必須的,朱健驊憶述一次菲律賓蘇碧灣亞洲錦標賽上,他和領跑員一起「跌車」,他們決定起身繼續作戰,並一同完成該次比賽。儘管身體上的障礙,他珍惜每一次比賽,都把之視作「最後一次,堅持不屈精神」,成果得來不易。
長遠來說,朱健驊期望能出席2020日本殘奧,一嘗登上世界級舞台的滋味。
馬拉松跑手梁小偉與朱健驊有不同的故事。梁小偉自小受夜盲症困擾,2009年視力突然急速衰退,只能分別光和暗,那時意志消沉,「收埋自己足足一年」,上落樓梯也沒有信心。當他克服心理障礙再次站起來之時,身體經已荒廢,非常不健康,而且必需要減肥。經視障會會員介紹,他參加盲體會跑步,開始時辛苦得在運動場上「跑兩圈已瞓低」。但教練、領跑員慢慢幫助,並加以開解,他就對跑步產生興趣,距離越練越長,更獲取本地及海外大大小小馬拉松比賽的殊榮。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他通過跑步尋回活下去的信心:「我沒有跑步,現在所有東西都不屬於我。因為跑步給我健康、朋友、比賽機會。我可以外出見識世界」。
除了對自己的信心,信任旁人也是視障者必需要跨過的一關。視障者練跑,先要在運動場訓練,與領跑者磨合。時間長了才慢慢跑上街上。因為看不清楚,他們會怕碰撞受傷,所以嘗試信任身邊人給出的指示,才可以一起做運動。去年的波士頓馬拉松,是有史以來最冷一次,只有零度,但梁小偉和領跑員只準備了一件背心,由起步到終點都只穿一件薄薄的跑衫,途中卻雨下不停。可幸場邊觀眾不斷歡呼加油,加上領跑員在身邊,梁小偉知道自己不是孤身上路,最後一起走到終點。經過這次「寒戰」,他沒有被嚇到,明年一月,更打算到南極挑戰100公里比賽。
作為一位資深的視障馬拉松跑手,梁小偉指出領跑員極不足夠,義工有工作有家庭,不一定每星期也能幫忙訓練。即使是訓練,領跑員不足夠就有人會練不到,只可以在做點體能運動。所以他呼籲更多人當義工:「只要肯帶,我們也會做到得很好」。
採訪、圖:SportiHealth山神、文字: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