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瞭解自身的跑步型態很重要,畢竟每個跑者都有個人差異,不是非要練到完美的姿勢不可。跑者要找出各種影響表現的原因,例如跑完總是比正常狀況更加疲勞,或者身體感覺承受過度的張力。要檢視自己的狀況,只要做點小改變,就能獲得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效率與更多的成就感。
跨步與姿勢
理想中的足部著地點應該恰好位於身體重心前方,腳尖朝向正前方,著地的方式會影響整體姿勢與動力鏈的能量傳遞,不過腳掌小幅度的旋前(向內翻)或旋後(向外翻)是可以接受的。
—腳掌正中位置
足部中心踏地
力量傳遞方向呈
一直線,最有效率
力量平均分佈在腳掌面,五隻腳趾合力作推蹬動作,力量傳遞最有效率,且骨盆與核心的排列都在正位。
—腳掌過度內翻
腳掌向內翻轉,使著地的衝擊力集中在足部內側與腳踝,增加膝關節內側扭傷的風險,骨盆也會連帶的旋轉影響核心穩定度。
特點:
1腳掌向內翻轉
2力量傳遞方向歪斜
3足部內側著地
—腳掌過度外翻
腳掌向外翻轉,使衝擊力通過膝關節外側傳遞,由於缺乏向內翻轉的動作,足部的自然吸震機制會減弱。
特點:
1腳掌向外翻轉
2力量傳遞方向歪斜
3足部外側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