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 置:馬鞍山半山
簡 介:馬鞍山礦場由上世紀二十年代開發,到五六十年代是全盛期,但到了1976 年就停產了,遺留下來的就是多條礦道和大片碎石坡和空地。空地成為了片場,久不久無線電視就會來這兒取景拍劇集,所以大家應該在電視見過這地方,只是大家都不為意是馬鞍山吧!馬鞍山礦坑是有規劃的設計,礦道之內十分通風,內裏的礦道頗多,還有不少直井,沒準備之下進入礦洞是十分危險的事。坑道內原本還有不少物資存在,但近十年來都被人破壞或私有化了,然而洞內由鈣化物質形成的自然景觀卻很有瞄頭。
目前情況:有地方團體及區議會表示要發展礦場公園,但細心分析之後發現有千百道難題,還是好好的讓礦洞保存原狀吧!
鞍山歲月
香港地方細小但就甚麼種類的廢墟都有,馬鞍山上就有一處廢礦場,近年社會對馬鞍山廢礦場的關注多了,沙田區議會也舉辦了不少關於礦場的活動,而且也出版了相關的書籍,因此也不用多花墨水介紹這個地方,但由於馬鞍山廢礦場又是一處很具特色的廢墟,尤其是礦洞內的環境,所以還是要說一下。
1905年有澳洲工程師在馬鞍山探測到礦產,次年就有一間名為The Hong Kong Iron Mining Company 向政府申請採礦牌照。到了上世紀20年代再有兩批留學美國的華人來試行開採,但卻失敗而回。到了1931 年政府批出一份五十年的開採執照,輾轉間由華興礦務開展真正的採礦工作,馬鞍山的礦場生產由此正式開始。其間礦務工作曾經易手,到了二次大戰時更被日軍佔據,日本人視馬鞍山的鐵礦為珍貴的軍事資源,進行了不少考察工作,佔領香港期間更僱用了約1500名本地礦工進行掠奪性生產。
戰後再發展
在1949 年大公洋行接手經營,並和日本簽訂協議把礦產輸往日本。我們現在看到的馬鞍山礦場環境,跟以前有很大分別,由於五十年代以前都是使用露天開採的方式,馬鞍山已有一大部分的山頭不再存在,如果不是在1954 年引入日本資金和技術,改變了用挖掘隧道的方式來開採,馬鞍山可能還有更多山野地帶消失,而我們也沒有礦道可以探險。1954 年日本運來一台價值五十萬美元的開採機,自始地下開採的年代來臨,240ML、254ML、261ML、268ML(數字是高度的意思,ML 是指礦道)都是從那時候開始挖掘。六十年代是礦產的高峰期,當時除鐵砂外,還生產陶土、長石、石英和石墨,馬鞍山是一處擁有多類礦產的礦場。1963年更開通了110運輸坑道,並有盛大開通儀式,洞道舖設運輸路軌。但到了七十年代,由於礦產的質量下降,大公洋行於1976 年結束業務,1981 年五十年的採礦牌照屆滿,礦場正式關閉,廢墟年代由此開始。
民間探洞熱潮
礦洞關閉之後仍不時有老礦工或好奇人士進入礦道,也有旅行界的先鋒份子以小組方式入內探洞,在2000年3月12日多支旅行隊聯合舉辨探洞行動,一行80人分三批先後進入馬鞍山廢礦洞,自此礦洞內的環境有更多人知道,其後陸續有不同人士相繼進來探索,互聯網上也多了相關消息以及地圖等資訊,現在更是每逢假日都有人前來探險。240坑道的鐵閘被人撬開之後,曾再被關上,現在的大閘更被人長期打開,進出更容易了。但我並不是在鼓勵大家前往礦洞,因探洞是超級危險的活動,不可犯險。
110坑道又污垢又危險
如果從110坑道進入,就需要從排水道爬入坑道,這是必然弄污或弄濕你身體的,既然一開始已經如此就豁出去吧!因為不久之後你會發現腳下的淤泥可深至小腿,但最危險的還是在入口不久就要穿越一組廢鐵架、廢木材和碎石組成的封路堆積物,如果不小心碰倒是會有塌下的危機,再往前走洞頂都是鐵架支撐物,真是要步步為營,所以110坑道入口初段是危險的。110 坑道地上全舖上了路軌,總長度是2 公里,慢慢行走這段路就花了一個多小時,途中可發現鈣化的沉殿物形成了紅橙黃白不等的鐘乳現象,好不美麗。
144坑道多遺跡
由110坑道盡頭可接上斜坡上行144坑道,這裏有辦公室、有火藥庫,礦場的遺物也有不少,這一層還有一個被堵塞的人工直井,井內注滿了清涼的山泉水,碧綠中帶青藍色好不美麗。2007年3月就有潛水愛好者(水下考古總會)在這直井下潛,測量出深度是32公尺,可能是全港最深的淡水洞穴。
192坑道是主要開採區
由144坑道可沿電車運輸的大斜路接上192坑道,這是採礦坑道,因此洞身沒有110坑道的高,而且支洞和直身的通風氣洞也不少,是極需要小心留神的區域。這裏最有價值的遺物就是一輛礦產運輸車,這可比海洋公園的鉛礦飛車更真實,只可惜再推不動了。這一層也有不少卸礦設施,都是由老舊又氧化的鐵架支撐,拍照好了,還是不要觸摸為妙。
240坑道是電車控制室
由192坑道接回剛才的電車運輸大斜道可上接240坑道出口,240坑道是電車的控制站,本身並不太長,是一個供出入和抽氣的洞穴。盡處是一個人工修整很好的拱頂建築,可惜腳下都被水淹,但這卻是動物天堂,曾在這發現蛙類,全身紅色的山河蟹,以及觸角有20厘米的灶馬。240 坑道的門口外形雄偉,曾經有電影在這附近取景。香港無線電視更經常在這廢礦場的露天空地拍攝古裝劇集,看來廢礦場還有一定的利用價值。
山坡下的碎礦廠
110 礦道之下的山坡還有一處原本是碎礦廠的建築和支架,又是另一組和礦場有關的廢墟,這裏的建築物非常之巨大而且範圍甚廣,足見當年馬鞍山礦場的規模並不細小,如今所有建設都默默留在山坡上,讓有心人慢慢發掘。
節錄自:《香港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