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多明個人檔案
年齡:33 歲
2001 年加入香港單車隊
2004年退役,擔任港隊教練
2009 年於Champion System 任職業車手
2011 年Champion System 工作
2013 年 轉任車隊總監
曾爲電影「破風」擔任技術總監
現任大中華地區服裝銷售總監,曾研發冷熱戰衣
大賽經驗與成績
世界盃及世界B級場地賽
在香港和中國贏約40多場,包括09年勇奪武漢環東湖單車賽、廣東汕頭環南澳島單車賽冠軍
運動員職業生涯短暫,即使擁有刹那光輝,總要考慮日後生計,香港不論民間或政府,都忽視運動員這個行業,「搵唔到食」就像原罪,又像詛咒,有「在香港當運動員死路一條」之說。但這是誰也無法突破的宿命嗎?下結論前,且看前香港單車隊代表仇多明的故事。
與車結緣
仇多明的讀書時代,有一次在學校附近的單車鋪看到裏面的單車很漂亮,就立下心腸,一定要擁有它。仇媽爽快地答應他的要求,送他一台非常帥氣且名貴的單車,還騎著它參加比賽。可惜結果「包尾」。
這不是故事的結束,而是開始。因爲那台單車,激起了他的潜能;因爲那場比賽,激發了他的鬥志。「爲了要配得上單車,要努力訓練技術。」後來經單車店主介紹,他參加了「明日之星」計劃。隨後更被港隊賞識,邀請加入港隊,展開了他的單車生涯。
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
仇多明成爲了全職運動員後,並非一帆風順。當時18歲的他,較一般選手遲加入港隊。在港隊,即使每天進行訓練,卻成績平平;也曾因刻板的訓練,迷失了自己。小時候的仇多明,是隻「馬騮」,坐不定;遲到缺課不在話下,讀書成績較差。接觸單車後,卻會自動自覺地訓練。現在他回想,成爲運動員讓他明白到堅持的重要,「天分再多,也需要有適合的訓練方式和努力。」
除單車外,仇多明自認運動白痴,其他運動麻麻地,卻在新地公益垂直跑傳媒體驗賽戰勝了名跑手紀嘉文。
爲家人退役 離不開單車
維持了3年的港隊生涯,他選擇退役。仇多明慨嘆,香港缺乏訓練場地,需長時間在海外受訓和比賽,沒有回港的機會。他憶述,21歲那年到韓國比賽途中,收到外公離世的惡耗。從小養大他的外公離開,對他打擊很大。而且,長期在海外訓練,犧牲了跟媽媽相處的時間,使他漸漸萌生了退役的念頭。「媽媽一直支持我踩單車,我的第一架單車要過萬元,她想也不想便買給我。她為我犧牲很多,跟她失去的時間是不能彌補的!」加上感覺到運動員沒有出路,就離開了港隊。
擺脫了全職訓練,他曾擔任港隊教練、車隊總監、到單車服裝公司研發産品以及機械師,單車給予他很多的機會,「幸運地我堅持在這個運動項目內發展。單車成了一個窗口,讓我發展出不同的單車夢。」
公司派仇多明到美國學習風洞技術,讓他明白每一個騎姿所產生的阻力變化,助他研發單車用品。
懷緬過去 放眼現在
轉型後,也曾懷念以前做運動員的時光,「當運動員時只要努力練習、好好比賽是最開心」。 放棄了運動員身份,就得面對生活。「在工作上,每一次遇到挑戰及困難,其他人都認定沒可能時,只要我能克服,就成了一個一個的機會。」他又感激當年公司派他到美國學習風洞技術,有助他研發單車戰衣。
犧牲自己 成就最愛
現在的他,跟太太育有一個孩子。要在運動、工作及家庭取得平衡,少不免作出犧牲,例如,縮短練習時間、減少休息時間等。他坦言自己做得不太理想,但會儘量平衡三方面。「慶幸得到家人的支持和幫助,我會嘗試把自己的工作時間規劃得更準確和更有效率,期望以後可以抽到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
路是人走出來,儘管遠離觀眾焦點,在熱愛的運動項目中,仇多明找到自己的位置,對家人亦有擔當。運動員真的沒前途?世事無絕對。
採訪:山神
文字: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