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繭普遍生在腳後跟、大腳趾趾尖側面以及蹠骨關節處。比較少會出現在第二腳趾尖、前腳掌下大拇指以後、第3第4蹠骨頭。足繭最常見位置是在第2蹠骨下面,也就是腳趾和腳掌連接的地方,此處關節很易因壓力過大受損。任何長期受到輕微到中度摩擦的部位,都有可能產生足繭。足繭變厚,刺激腳下的表皮會產生類似擦傷的痛楚。隨著活動增加,水泡也因而形成。
水泡可在腳上任何位置出現,可能會有劇烈痛楚,因人而異,但是在鍛煉或比賽中,痛感常常會减少,至運動結束後才恢復痛感。
成因
每個人都有可能在長距離跑步中起水泡,尤其是跑步或健步初始者,他們在不斷增加跑步里數時,因運動量增加,皮膚會逐漸適應而變得更強韌,尤其是腳上主要受力和摩擦較多的地方。另外,炎熱、摩擦和潮濕也是形成水泡的主要因素。如長期處於此等情況下鍛煉長跑,都會造成水泡。
另一邊廂,腳底常出現足繭,尤其是腳跟附近出現堅硬邊緣型足繭,原因是由於穿著拖鞋、人字拖、鬆垮的女士平底鞋或者矯形器具,其邊緣和脚後跟形狀不匹配。而足繭大小因人而異,體型較小的女性可以比職業欖球聯盟球手的還大。但即使是較容易有足繭的人,如果減少摩擦受力,足繭也會變小。
而水泡、血泡或大面積足繭的形成,都與雙腳長期受力和過度運動有關。鞋不合腳也是一個成因。
治理方法
只要不是血泡,要治療水泡的方式是儘快排出水泡裏的液體,儘量保留表層,保護深層肌膚。在靠近水泡邊緣的部位製造大的開口,排出液體。如果開口太小,之後要撑開水泡。小剪刀、指甲鉗和較粗的針或扣針均有效。排液前可冰敷水泡,有助降低疼痛。不過,大多數排液過程都是無痛的。完成排液後,表層或會接觸到甲床而産生刺痛。噴一些抗生素軟膏或使用類似的抗菌藥膏能有助水泡下的肌膚更快愈合,貼上藥水膠布更能進一步預防感染。
若生了血泡或超大型的水泡,就得用鼴鼠皮製成的Donuts(moleskin donuts,一種冬甩形中間有洞的醫膠布,香港找不到可試試找水泡貼)能有效治療血泡。最後血泡會排出裏面的液體。大多數小型和中型水泡受感染的風險可在排液後48小時慢慢降低。血管會封住及修復,阻斷細菌進入血液的通道。避免進一步受創的風險,排除液體後,運動時可以用運動膠布蓋住水泡來保護。記得要用比水泡面積大的膠帶來包裹水泡。同時小心移除膠布,以免撕裂傷口。移除膠布後,泡腳數分鐘令表層鬆散後,塗抹抗菌藥膏,進一步保障水泡不受細菌感染。
如果生了足繭,可用潤膚露令其變得柔軟(以乳酸或尿酸爲主要成分的潤膚露最適合厚型足繭),可減少行動帶來的刺激。厚型足繭下方可能會出現水泡,令人疼痛難忍、也更難醫治。千萬不要移除太多的繭子,因爲足繭以下的皮膚很嬌嫩。一小層足繭是具有保護性的,沒有任何刺激。持續觀察以確定成因後,才清除足繭。
預防方法
至於預防足繭和不斷復發的水泡,我們要穿著合適的鞋,避免過度摩擦腳部受力位置。同時,可穿著透氣性高,以科技纖維製成的襪,並在可能出現水泡的地方塗抹凡士林,而矽質基底的護膚霜更能持久保護水泡。最後,我們可以在腳上、鞋裏和襪子上使用護足粉減少摩擦。
留意
若水泡或足繭的疼痛使你跑步姿勢出現變化,就不要跑步。如果勉强跑下去,水泡會增加,疼痛也會加劇。疼痛普遍在休息、熱身或運動後才會感受到,人體移動時的痛感較低。若沒有觀察水泡,僅憑感覺是無法判斷受損程度。因爲許多時候,水泡感覺上有一個很大的傷口,實際上卻很小;有時候發現了很大的水泡,卻幾乎沒有任何痛感。
小貼士
• 有時在比賽或長時間的鍛煉中,無明顯原因也會得水泡,然後再也沒有發生。
• 長期穿著潮濕的鞋也是個普遍原因。如出現此情况,立即暫停穿著潮濕的鞋並更換襪子。
• 嚴重脫水也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