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做入麼運動,人們都要遵從三個規則:適量、連貫和休息,即使簡單如跑步,都逃不過這三個法則。運動是活動身體,無需要地獄般鍛煉,過份了,身體總會給你回應。一次受傷,足以令之前累積的化為烏有。反之,適量的運動、連貫的運動習慣和及時足夠的休息,身體也會給你反應:每天都充滿活力。
當然,循序漸進地跑步不代表不會辛苦或受傷,但確能讓身軀承受適量的壓力,逐漸變強。體適能至一定水平後,疼痛、受傷的機會是可以減輕或避免。
適可而止
即使得天獨厚,不太操練都頗為強健、或者有其他運動,心血運作健康,也不代表能即時適應跑步這項運動,切莫一開始就衝得太盡。因為跑步會對肌肉和骨骼造成特定的壓力,身體若突然受過多的壓力,會出現不良反應。
初跑者可發現跑步較易喚發心血管系統的潛力,因為人體的心血管系統其實非常強大和敏感,只要適當的催谷,它會熱切地回應,迅速增強並使身體能夠運輸更多氧氣至全身肌肉。可是,骨骼、韌帶、肌腱和肌肉的適應力並沒有那麼強。按《跑步造成的運動傷害》一書所說:「體格健壯,經歷約六個月訓練後,技術上應該已經可以跑馬拉松,但骨骼仍尙未做好妥善的準備」。而平常不活躍於運動場,如果突然燃燒小宇宙,持續強迫自己,在開始後三到六個月會容易遇上應力性骨折。
換句話說,當感到的心肺都能負荷,別太興奮,骨骼、韌帶、肌肉未必跟得上來,不可不察。
筆者見過不少人未能堅持運動,原因都是開始時太過操勞,覺得辛苦未能習慣下來,或者給自己太大期許,未能達到力有不遞的目標而放棄。例如有朋友平常有做一點運動,以為自己好fit,千辛萬苦報了渣打馬拉松10k,10月11月還沒絲毫操練跡象,臨尾一月搏命催谷,結果有的棄賽,有的還末到掉頭位已經在散步,完成以後也沒見他繼續運動。這都是輕視適量累積的後果。
另一方面,爲了避免受傷,逐步增加運動壓力才是上算。即使訓練一開始時候輕而易舉,仍然要以適量鍛煉作原則。因為狂操並不會更快地達到效果,但卻會大大增加肌肉和關節痠痛,萬一受傷要停跑三個月更是得不償失。
保持連貫運動規律
第二個要點就是持續連運動的連貫性,不懂適當訓練量者大概也不知道持續連運動為何物,上述報跑渣馬的朋友大概也犯了這錯誤。舉例說,好日都唔運動,一來跑10圈,隔天痠痛得要死,攪不好休息一星期。然後又來10圈,又痛得死去活來。隔太久操練一次不算有連貫規律,也不算訓練,是自虐,讓人最終走上放棄之途。
初跑者隔兩天跑一次,配以Jeff Galloway的跑走法,每次都輕鬆地完成5圈,就是良好規律的例子(當然強度和次數因人而異),運動就不會成為苦差,往後能在運動場上堅持的機會就大增,身體也有更多時間適應訓練帶來的壓力。如果能持續地運動,有些時日無法訓練也無需刻意彌補,因為花愈長的時間持續鍛鍊,體適能的基礎就愈穩固。
此外,如果保持訓練時間穩定,不需刻意彌補失去的時間。若沒訓練一兩次,之後提高訓練量彌補反而不妙,突然施加大壓力可以導致前功盡棄,因為出現了疾病或受傷。其實花了越長時間鍛鍊,體適能基礎就愈穩固,這代表你可以不時稍事休息。
做到適量訓練和持續運動者,通常都是我們身邊認識的「能量獸」,做什麼都精神奕奕。初跑者開始時也許不能想像自己每星期都持續跑,但若能克制跑得不過火,不難維持連貫性。不出數月,你會領略到什麼是「唔跑唔舒服」,步入天天渴望活動的境界。到時反而不用擔心不能持之以恆,應是繼續保持適度運動。
延伸閱讀:《Jeff Galloway 跑走法》
休息時間
休息能讓身體有時間和能量去適應訓練帶來的改變。身體適應後,變得更強壯也更有效率。跑步和跑步之間最好相隔48小時,這是標準的、運動界已證明的恢復時間。休息得好,兩天後細胞膜變厚了,有能力接受更多的工作,肌肉復元而且變得更強壯。納入休息和恢復的時間,不要連續幾天將一星期的訓練量完成,沒有休息,這些跑步的時間全部變成「垃圾里數」。所以,休息和訓練同等重要,跑者要一視同仁,必需持有這種觀念,休息並非逃避,而是為了跑更遠。
說到休息,並不指坐下來看攪電視玩手機就可以,不要輕視睡眠的作用。睡眠欠佳,體力和免疫力會下降,反應遲鈍,肌肉協調變差,訓練就更易受傷。每天睡7-9小時,溫度介乎12-24゚c最理想。休息質素欠佳,日間努力訓練都變得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