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也許你沒聽過這學科,但每屆奧運會觀看直播時,總會聽到「心理質素」這詞語。運動員出現失誤,主持人總會煞有介事地評論比賽選手心理狀態如何如何,我們知道旁述員在討論壓力問題、心理狀況,卻總搞不清楚「心理質素」對運動表現影響有多大,更不知道處理這問題的專門學科「運動心理學」,更別說這科目怎樣實際地幫助運動員。我們特意請來這方面的專家盧綽蘅(Karen Lo),給我們解構運動心理學和這學科在香港的發展,與及她如何由香港游泳隊運動員,變為運動心理學家的故事。
運動心理學是什麼?為誰而設?
「以前人們總覺得求助於運動心理輔導,是懦弱、有忌諱,難於啟齒,被標籤為負面」。要心理學家幫忙,是怯劣者所為,大眾或多或少有上述想法。但真的如此嗎,到底是什麼狀況才要幫忙?
運動心理學的宗旨,不是特別服務「有問題」的運動者。只要想求進步,運動心理學家可以幫助運動員臨場發揮更好,提升表現,也並不止於低潮期才伸出援手。另一方面,如果表現飄忽,狀態不穩,想維持高水平表現,運動心理學家也可以提供幫助。
其實運動心理學並不可怕,也不專屬於職業運動員
另外,運動心理學家不是醫生,不會配藥,是以聊天對話方式讓者自己解決問題,過程中擔任輔導者的角式。所以,求助者無需自我貶抑,將之視為要看醫生、要吃藥的倒霉事。
這門學科,在香港方興未艾,本地的大學沒有這門學科,就算有人從事這方面工作,大多涉及理論研究,能將之引入實際使用層面,實在是鳳毛麟角,Karen為何踏上這條道路?原來跟她的成長有關。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由壓力囚徒變為心理輔導者
她四歲開始學習游泳,後來遇到啟蒙教練,發掘出驚人的潛質,成績一路進步。到10歲時,儘管年紀小小已破盡香港分齡及青年紀錄:蝶、背、蛙、自、個人四式;50M、100M、200M,擁有廿多個紀錄,可謂前所未見。接着好成績而來的,除了光輝前景之外,也有更多的期望、自予的壓力。代表港隊征戰四方的同時,又不得不面對讀書的挑戰,Karen飽受煎熬,常在比賽前幾天肚痛、失眠、沒胃口,又不知怎樣處理,結果不能發揮應有水平,每況愈下,更失落了出席04年雅典奧運的參賽機會,最後放棄了游泳生涯,專心學業。
明日之星的標籤,可以構成巨大的壓力
進入大學前某天,她無聊地在互聯網漫遊,無意間看到運動員怎樣處理心理壓力的相關資料,第一次接觸到「運動心理學」這東西。更奇的是,她竟發現體育學院設有運動心理部門,從前一直在該處訓練,卻不知道有專人解決這方面的困難。所以,Karen決心鑽研,先在香港讀心理學,然後赴美攻讀運動心理學碩士,然後回來開設顧問公司,擔任前線工作,希望推廣運動心理學,不讓昔日的故事重演在他人身上。
如何幫助運動愛好者?發掘壓力根源,持開放心態
令人驚訝,Karen八成的客戶是中學生運動員,其餘的就是精英運動員、運動愛好者,原來跟香港的教育有莫大關係。我們的中學比大學更重視體育,故此中學發展蓬勃,傳媒廣泛報導。有些學界的比賽甚至有網上直播,所以年紀小的運動員比例相對較高。她歸納遇到的案例,求助的最主要問題是比賽時緊張、不相信自己能做得好。她直言沒萬能的解決方案,因為問題的來源可以有多種:怕輸、屢戰屢敗、不信任隊友、教練或家長因素等等,需要運動員打開心扉,重新認識自己,針對問題詳細計劃處理方法,而不止於處理比賽當刻情緒。
問題可以源自他者,包括家長教練之期望,也可能製造出不少壓力。例如9歲小孩為什麼會怕輸?很多時是源自家庭環境、教育,所以Karen除了幫助運動者之外,也不時開設講座,教導父母如何支持子女,做好"sports parents"角色,讓子女正常過其運動生活。
DSE體育科雖然有專章介紹運動心理,但課程設計與大學程度相若,而且理論強重研究,對中學生來說頗為苛刻,亦難應用。但令她欣喜的是,願意持開放態度的運動員、教練及家長也越來越多。
體育運動講求體能、技術、心理互相配合,只有體能技術,缺少良好心理,上佳狀態難以維持。人們經常討論「心理質素」,卻沒多少人會刻意訓練,而且樣式甚多,包括培養自信心、鍛鍊專注力、處理別人期望等等,最緊要是持開放心思,相信這方面都可以修煉,而不是從小沒自信就三歲定八十,這樣就能豁然直視自己的不足,主動尋求幫助。
SportiTips—把緊張視為「中性」
緊張被標籤為負面狀態,傳統看法緊張會影響表現,必需立時處理,即場做深呼吸、分散注意力、聽音樂、說話,用各種方法抒緩心情。這當然會有用,但亦代表下意識認為緊張是影響表現的負面因素。今日較新的處理法,是讓身體自然流露,視出手汗、心跳加快為會出現的反應,緊張既不是正面,又不是負面,注意著它的起伏、變化,就不用特別去處理狀況。
運動心理學在香港
美國、澳洲等體育強國重視運動心理研究及應用、以美國為例,每個州都有不同層次的訓練基地,大學則有NCAA聯盟比賽,都有專門心理支援,甚至運動會所都會有心理學家駐場,私人執業亦興盛。香港(及亞洲)則研究多於應用,兩者都處於起始階段,尚有大量發展空間。她希望政府多撥支援,例如每屆奧運隊參與多個項目,都需要有心理專家在比賽中候命,做賽後檢討,工作量大,而support staff 遠遠不足,有待加強。同時,針對大眾仍不是太了解這行業,她會繼續推廣,由教育和前線工作入手,不久將來會出專書介紹,有興趣者到時要留意。
運動心理—追求進步的一種過程及手段
最後,Karen指出除了專業運動員,運動心理學對一般運動愛好者都有用,因為現在全民運動是常態,大眾越來越重視健康,任何人只要自覺有需要,希望進步,或者進入瓶頸的運動者,或者從事講求臨場表現的工作,都可以找運動心理學家幫忙。
盧綽蘅(Karen Lo) 簡介
美國應用運動心理學協會(AASP)註冊顧問
AASP 學生發展會委員
香港運動心理學會副主席
香港殘疾人奧委會暨傷殘人士體育協會專責委員
歐洲運動心理學會會員
Inner Edge 董事/顧問
美國波士頓大學輔導及運動心理學碩士
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士 (心理學)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及體育學系兼職講師
前香港游泳代表隊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