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 伍簣立(Sam),一個中西武術及搏鬥兼修的武痴,一直游走在生活與武術之間,面對繁忙的生活,對運動依然不離不棄。他原本是高級髮型師,卻放棄了這門手藝,開設拳館教授武術。在芸芸眾多的武術之中,對詠春情有獨鍾,打算將這項武術傳承推廣。
功夫?國術與搏擊
講到詠春,大家腦海一定出現:「葉問」、「甄子丹」、「我要打十個」。另一方面,作為國術之一的詠春,一樣面對國術的困局,部份人認為「唔打得」、「搵笨」,這種想法揮之不去。伍簣立這位算是年輕的詠春師父,如何在困局中讓詠春走下去呢?
自《葉問》電影以來,每隔幾年都有詠春題材的戲劇上畫,但學詠春的人不算太多,更有一大部份學員是外國人
討論到國術與搏擊之間,不能不提格鬥狂人徐曉冬,他的打假行動,讓大眾很自然想到國術「唔打得」。Sam解釋說,國術與搏擊比賽,原本是兩樣不同的事,所以要分清楚,絕不是「打交」咁簡單。搏擊是有規矩的比賽,有重量分級,有時限,有裁判,有清楚明白的規則,例如西洋拳擊賽不能使用泰拳的腳部攻擊,但有了拳套和規則,選手可以在保護下盡情發揮。國術則是源自古時保護自己的方法,打起來可以無限制無規矩,甚至出到插眼、撩陰、鎖喉等生死相搏的招式,是具有實際作用的防身技巧。可是步入現代文明社會,大家都不講手,用了其他手段解決紛爭,國術就面臨無實戰鍛鍊的境地,所以變成練只練套路、耍拳,到後來出現「唔打得」的局面。他亦坦言,自己練詠春多年,從來沒使用過當中的插眼招式。沒有實際運用,又如何談得上「好打得」呢?
那練詠春還有什麼好玩?還怎樣走下去?
速戰速決—詠春的實際作用
伍簣立在中學時代首次接觸詠春。有一次他的朋友用詠春招式「日字衝拳」勸架,幾秒間制服四個對手,這段「止戈為武」的故事令Sam對詠春印象深刻,也影響了他的人生。
Sam指出,詠春不是搏擊技,是一套極有效用和快速的防身自衛功夫,「速戰速決」是要義,目的不是長時間搏鬥,而且「你打贏要走,打輸也要走」。其實習武之人基本上不會亂出手,「一係唔出手,一出手就要快」。詠春強調攻擊中線要害:眼、口、鼻、下巴、喉龍、胸口、下陰,只要擊中,就算不是全力,對方就會很辛苦,這時候就有機會有理由盡快離開,脫離危險。單是這一點就有理由讓她流傳下去。
互補長短,長玩長有
後來投身社會成為髮型師,仍對詠春念念不忘,就去拜師學藝,一找就找到葉準師父。當時Sam並不知道葉準師父是誰,更不知師父是葉問的長子,只是後來甄子丹的《葉問》上畫後,才去追尋師門的過去。葉準師父給Sam的第一印象是位是坐着的老伯伯,怎麼身型不健碩?學下來才知詠春不單單是講求力量,裏面很多以柔制剛、消卸力量的技巧。
後來他又過跆拳道、西洋拳、泰拳、散打、巴西柔術、菲律賓魔杖,也得過不少搏擊比賽冠軍,為何還對詠春有那份情?因為她有很多好處。首先,伍簣立認為詠春儘管未必是適合擂台決戰的獨門技巧,但學習詠春對泰拳的纏鬥、纏頸、批肘、頂膝有幫助,可以準確掌握距離,互補長短。
其次,打擂台很刺激,具實戰的真確感,但隨着年齡的增長,會面對受傷、復元慢、保持狀態等問題,而且有家室以後,總會多層顧忌:「這樣傷下去不是辦法吧?」詠春的拆招未必使盡全力,而且點到即止,但可以玩到90歲。他笑言受訪前星期,葉準師父還跟師兄弟在玩黐手,是種長玩長有的運動,是項優勢,而且特別之處不止於此。
詠春給人心靜、沉着、融入生活,相信看過《一代宗師》的觀眾也有這種領悟
練功生活化、運動化
Sam還提出一樣很獨特的觀點—「練功生活化、運動化」。詠春入門技「小念頭」是要讓修練者學會放鬆,減少不必要的使力,不作多餘的身體活動。他做髮型師工作時,也常要站着,活動雙手服務顧客。「小念頭」動作姿勢剛好與工作類近,也竟讓Sam能夠寓工作於練功,例如「執起頭髮時放鬆」、「用最慳力動作完成工作」,練習時間頓時倍增,修行有所進步,工作更添趣味,也竟讓長時間工作的頸梗膊痛問題少了,是意想不到的收穫。
另外,詠春有很多口訣,例如「來留去送,甩手直衝」。這些是搏擊術所沒有的。能讓人思考裏面蘊含的訊息:消卸力量,避免硬撼,屬心理層面的修為,練者可以花時間細味,久而久之會融入生活。伍簣立笑言,太太指他練詠春後,脾氣好了,個性也沉穩了。最重要一點是,詠春一開始初練就強調放鬆,以平靜心態練習。當練到對拆打鬥,敵方一路攻來,能在千鈞一髮的危機中保持冷靜克制,罕見於其他運動訓練模式,能提升練者的心理修為。
詠春怎樣才能「真係打得」?Sam一直努力在詠春對打中設立規範,包活訓練方法,比武規則等,嘗試使詠春能作為搏擊比賽,給修練者在戰鬥中成長的機會
現在很多人視泰拳為瘦身keep fit之用,伍簣立亦相信詠春也可以有類似作用,只要調教練習模式,國術一樣也可以普及化,儘管這樣的做法或會惹來非議,他希望同道群策群力,想辦法讓她傳承下去。他表示,只要有人想學,他就會教,不論年齡,只要放下自己變成白紙一張,就來者不拒。
訪問:Karen
圖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