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慎弄傷割損,你會怎樣處理傷口?會讓傷口保持通風,還是好好地包好傷口靜侍恢復?
相信大家都聽過,傷口保持乾燥,可以早點「結焦」,也可以防止發炎發腫,紙之透氣是好事。其實人體的復原方式不是想像中一樣,當破口出現,皮膚會從傷口邊緣向內長出新細胞使傷口癒合,這過程需要潮濕的環境幫助生長。乾燥地「結焦」,傷口變硬,細胞就更難長到應該長到的地方。而且會讓這些細胞變成有缺陷的皮層,形成疤痕。
這些都有研究支持,例如1991年《外科研究期刊》(Journal of Surgical Research)指出,對傷口是最好的包覆出和潮濕環境。研究員在豬隻試用八種不同的包紮方法處理傷口,結果是使用惰性或乾燥的繃帶,傷口癒合時間更長。1995年的《整形外科年報》(Annals of Plastic Surgery) 也做過似研究,比較豬隻傷口上潮濕、略濕及乾燥三種繃帶,結果發現以潮濕繃帶包紮傷口最快愈合,略濕次之,而略濕的繃帶會讓傷口較少壞死,癒合也較佳。此外,有研究顯示使用紗布並不會增加感染率,所以讓傷口乾燥較不容易發炎發腫並不是事實。
所以,當你受傷流血,別讓傷口完全乾燥,這樣才可以好得更快。只要記着,一般沒有細菌感染的傷口,不需要以消毒劑作清洗,使用跟人類體液滲透濃度相近的生理鹽水(0.9 % NaCl)清洗傷口即可。然後每天更用生理鹽水清洗傷口上面的分泌物,及更換敷料時確保乾淨。
至於如何讓傷口保持略濕狀態?一般的紗布都是乾的,所以借助膠布這類人工敷料,或者適合傷患的藥用軟膏即可。
參考自:《小心保健偽知識:終結健康迷思的75堂課》、衛生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