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玩開越野賽,看著高手們的比賽時間,很多時都會對他們的平均時速感到吃驚,因為每小時要做到8、9公里,就連跑平坦的山路也並非易事,更遑論有許多上落的山賽。不過,今年參加了兩次烈日落山賽後,就意外地讓我體驗了這種速度感!
鳳凰山賽道相對上較多技巧性路段,但也不算太困難。(有哥提供)
體力毫無保留
今年的烈日落山賽系列已經完結,分別是六月的鳳凰山分站賽及七月的大帽山分站賽,兩條賽道各長約7公里及12公里。或許很多人會覺得距離太短,以往我自己也有這種想法,但完成賽事後又另一番新體驗,正正因為賽道距離短,而且主要是落山,所以才可以放膽馬力全開,以最快速度衝向目標,不用像其他賽事般「龜縮」,精神上經常警告自己要預留體力,結果很多時衝線後才發現留得過多,然後又悔恨自己太過保守。
兩條賽道其實各有特色,鳳凰山賽道的技巧性路段佔多,由山頂逆走鳳凰徑至伯公坳一段是精華所在,除了少部分路段較窄,基本上也不用擔心會「塞車」。以往操山,通常也不會只操鳳凰山,所以落山時很少可以放盡衝刺。打後的地塘仔郊遊徑雖然有少許攀升,但衝線後一看時間,也做出了時速約8.5公里的速度!由於距離短加上技巧性路段佔了約1/3賽道,對落山技巧有自信,或想跟其他人比較一下自己的落山能力,絕對值得一試。
大帽山站由波波頂至龍門郊野徑入口前,賽道較寬闊,不用擔心塞車,所以大會安排所有參加者一齊起步。(有哥提供)
自我感覺良好
大帽山賽道的技巧性路段,相對上較少,除了施樂園下走一段,以及龍門郊遊徑落引水道一段,其餘路段都適合快跑,而且中途的攀升較少及緩和,特別適合跑速快的人的參加。筆者的跑速偏慢,原以為在這個分站的完成時間會不太理想,但衝線後亦做出時速約9公里的配速,相信很難在其他賽事可以達到這個時間。
當然,對照今年賽事總冠軍Salomon Team的達達分別做出的時速12公里及13公里的成績,其實仍是很慢;不過,作為經常耗盡全力、也只能在賽事做出4、5公里配速的山友來說,落山賽的成績仍足以令自己沾沾自喜上一段很長的時間。
天氣難以估計,鳳凰山賽當日烈日當空,大帽山賽則大霧及下雨,後者跑起來舒服一點,但尾段變得較跣。(有哥提供)
文:Joe Chau
相片提供:有哥(Yau G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