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對成功都有不同的定義,有人追求高薪厚職,名成利就,也有人渴望家庭和睦幸福。對袁嘉曦而言,每天背著一對滾軸溜冰鞋上班,將熱愛的運動化為事業,都算是另一種成功。
和生活永不分離
「滾軸溜冰帶給我太多的美好了,它已成我生活的一部分。」的而且確,從父親為自己開設滾軸溜冰學校開始,自己則由滾軸溜冰運動員再而成為教練,甚至連最愛的另一半都是因滾軸溜冰而結上情緣,袁嘉曦這名字從此就和滾軸溜冰畫上等號。
袁嘉曦自中學時期初次接觸滾軸溜冰,一試便沉溺於此,更捨棄練習近十年的真雪溜冰,全心踏上「滾動」生涯。不過,身為全港最首屈一指的選手,嘉曦就對自己運動員的身份有所保留︰「我和一個真正的全職運動員相差很遠,練習量遠遠不及他們,我只是喜歡此運動和參加比賽。」
感染父親開學校
他對滾軸溜冰的熱愛更加感染身邊的家人,父親更毅然辭去正職,為他開設滾軸溜冰學校,全力支持嘉曦衝刺。隨後,嘉曦亦「跑而優則教」成為教練,培育出一個個「沒有獎」的下一代:「我希望針對學生的基本功,而非過分操練速度,因此我的學生通常最小年紀的都沒有獎,越大的成績才有進步,有獎牌收獲。後來當他們年紀更大時,又會和我一起參加沒有獎牌的比賽挑戰自己,追求獎牌背後的滿足感。」
無奈被社會誤解
為了學生,嘉曦更創立自己品牌的滾軸溜冰鞋,令設計更加適合香港人的腳形,以相宜的價格供給學生。種種心思都只是為了更推賡滾軸溜冰普及化,但市民和政府對滾軸溜冰的誤解就令嘉曦最為無奈:「世界上所有地方都適合玩滾軸溜冰,唯獨香港例外。曾經在街頭被警察截停,要求我到馬路上玩,但同一條街的街尾,另一個警察要我返回行人路,更甚的是有警察叫過我在身上綁上尾燈……我是行人來的……何以要綁尾燈呢……」
下月嘉曦將會率領一班學生,遠征內蒙古的二十四小時接力賽,再次挑戰沒有獎牌的賽事。社會對滾軸溜冰存在誤解,窒礙這項運動在香港的發展,但似乎無阻袁嘉曦對滾軸溜冰的熱愛。
圖: W
文: Gordon
訪: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