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運動生理學家山本正彥指出,跑步速度如此計算:
步幅(跨步距離)X步頻(每分鐘步數)
步幅跑法
他把跑者分作兩類,第一類是「步幅跑法」,跑手加人步幅,每步前跨更多,但雙腿交替的頻率則小。使用「步幅跑法」者,一般是以身高60-70%的步幅競跑,這種跑法姿勢起伏劇烈,下肢負擔較大。
野口水木身高150cm,步幅卻長達147.7m
步頻跑法
另一種是「步頻跑法」,提高換腳頻率,但的步幅較小,這種密密腳的跑法、步頻大的跑法稱為「步頻跑法」,這種跑法的姿勢較為一致、起伏較少,下肢負擔較小,可是,因為手臂擺動次數提升,容易感到疲勞。
為了參加奧運而轉國籍的藝人貓廣志(猫ひろし),每分鐘可跑出230步(透明雨衣者)
在高速跑而言,步幅跑法和步頻跑法,所需的攝氧量也無大異。何者屬優屬劣?沒有肯定的答案。老練的跑者自然會採取效率高的步幅與步頻,做出流暢的動作。想要改變姿勢的跑者,可試跨大步幅、增加跑步力道;或者增加步頻、減少身體起伏,試試那一種發揮更佳。
參考自:《正しいマラソ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