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精於一項運動需要一百分的努力,那麼要精於三項運動又需要幾多分的努力?這條簡單的數學題由香港三項女鐵人蔡欣妍Hilda,以十年的辛酸血汗寫成,沒有經過精密的運算,唯有通過不懈的訓練,才計算出這道成功方程式,而答中問題的獎勵就是一面亞運銅牌。
比賽多變 鍛練意志
游泳運動員出身的Hilda十四歲時初次參加陸上兩項比賽,便出乎意料地奪魁,令她對跑步和單車項目產生興趣,後來更乾脆轉戰三項鐵人項目,到今天剛好十年。即使已經對著三項鐵人十年,但三鐵比賽多變,令Hilda仍能保持初心:「三鐵的好玩之處在於它的難度和挑戰性,除了天氣會影響比賽外,湖泊﹑河流和海洋的地形亦影響游泳時的水流。要適應這些多變的因素,以及在兩個多小時內保持專注在高強度的比賽中,是意志的鍛練。」
上山下海 堅持決心
要成為鐵人,少不了鋼鐵一般的毅力,上山下海,駕馭戰驅,非常人的體力可承受:「最辛苦的訓練是早前在法國的訓練營,有一課要攀兩座千五米高的山,等如要在香港攀兩個大帽山的高度兩次,足足踏了五小時單車,之後才有一課游泳練習,一整天共訓練了八小時,訓練量十分驚人。」完成這課操練,得著的不只是更強壯體能和肌肉,而是堅持的決心:「完成訓練體驗的是如何運用我們的意志,成功只視乎我們有多麼想完成。」
努力成果 亞運銅牌
這些辛勞換來的成果,是港隊在Hilda的帶領下,勇奪印尼亞運男女混合接力賽的銅牌。經過上屆亞運掌握遊戲規則﹑氣氛和壓力,Hilda指今屆心態比上屆成長了,在年青的隊友中亦看到四年前的自己,但對比起登上頒獎台,最令Hilda鼓舞的,是香港和其他強隊的成績差距遠遠縮窄:「今次奪牌是團體合作的成果,我們以二十秒擊敗第四名的中國,相差銀牌的韓國十三秒,是值得鼓舞的成績,更是歷史性的一刻,要知道我們上屆雖然是『梗頸四』,但和第二第三名都相差超過一分鐘,今次縮短到只有十多秒,是難得的進步。」
經歷亞運的成功,Hilda希望乘勝追擊,一舉取得2020東京奧運參賽資格,甚至目標下屆亞運再接再厲。回首今日的成功,她最希望感謝一直在身邊守護她十年的「這個人」:「這個人給我驚喜,給我沮喪,令我開心,令我興奮,令我期待。所有感覺都是他給我的經歷,經歷高低起跌,他令我學習面對自己,鼓勵自己向前行。」沒錯,「這個人」就是三項鐵「人」。
圖: Wing
文: Gordon
訪: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