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肝炎都是奪命惡疾,兩種患者都能透過器官移植治理,可是捱過一刀以後,身體是每况愈下,或是得到重生?三位親身見證的過來人:器官受贈者、捐贈人和移植醫生,都用雙腿走過一次又一次的全馬終點,重新肯定自我,顯示跑步喚發的無限生機。
越跑越勇的受腎者—陳國明(Peter)
Peter原本是生活健康的網球教練,20年前患上慢性腎病,狀態大不如前,面對如不換腎只能延緩病情的現實。2010 年他接受腎臟移植手術,自覺是「非常非常地幸運」,必需要珍惜擁有的時間,努力活出精彩的人生,所以用跑步刻苦鍛鍊,證明器官受贈後,身體與常人無異,希望更多人參與器官捐贈。
Peter指出,手術後須要每天服用抗排斥藥,抵抗力較低及不利肌肉發展,但通過努力操練,手術後至今從未患上感冒。而且挑戰了紐約、芝加哥、倫敦、黃金海岸、雅典、柏林、大阪、台北等地的馬拉松,去年更跟隨「外星人」吳俊霆徒步至海拔5300米的珠穆朗瑪峰base camp。Peter笑言所有長跑比賽中都未曾有不適,其身體狀況可謂比患病前更好,他希望明年的渣打馬拉松能做出自己的渣馬最佳成績。
半肝闖天下—捐肝者許耀斌(Law少)
Law少早在大學時期已經開始跑步,一直享受跑步的自由及寧靜的思考空間,亦喜愛跑街,他不慣留在運動場跑圈,愛走出去享受香港的美景。Law少在大學時修讀法律,及後成為電台節目主持人、監製,亦參與過電影、電視節目製作,其間一直保持跑步習慣。
09年Law少母親的肝硬化轉為了肝癌,急需移植,為了免卻漫長又無止境的肝臟輪侯,Law少只用了三秒就決定捐出肝臟,而且是捐出較強的一邊。手術後,即使有強健體魄仍然元氣大傷,持續兩個月步履艱難。這段經歷讓他決意磨鍊自己,不斷參加長跑比賽、行山,甚至在29歲之齡學習游泳,原因是他給了自己一個目標:參加三項鐵人賽,測試自己的極限。結果他只憑着半邊肝臟完成。手術前做到的事他做到了,甚至更多。可見他的肝功能並沒因缺少半邊而削弱。(需知道肝臟是儲存醣原的地方,亦即人體的能量儲存庫,耐力運動極需要肝臟支持)明年渣馬的賽道上,大家會看見Law少繼續鼓勵大眾跑步和捐贈器官。
見證自我再肯定—換肝翹楚手夏威醫生(William)
夏威是資深的外科專科醫生,其獨立移植活肝及屍肝的妙手在行內享負盛名。除此之外,他也是在賽道上揮灑汗水的跑者。William年少及大學時期已熱愛跑步,可是在當醫生並不簡單,晨會、查房、病人日記、出入手術室。以他的專科來說,換肝及膽臟胰臟手術時間很長,一次手術可從早做到晚,連喝水也沒時間,很多時日夜不分食無定時。
為了逃脫枯燥的生活,夏威4年前重拾跑步興趣,每早在百忙之中抽1-2小時練跑,連帶假日的訓練,可以平均每週累積100公里。除了身體健康之外,跑步給了他額外獎賞:提升耐力和專注力,能夠更好地應付工作。另一方面,跑步能跑出正能量感染病人,Law少亦是夏醫生的running buddy,時間合適的話會一起跑,他們甚至組隊參加行山比賽。夏醫生遇見不少跟他年紀相約的跑手,他指出:「跑步是自我肯定」。人到中年無論工作上或各方面難免會有所迷失,需要尋找自我肯定,尤其是病後的康復者。通過跑步可找回自我。在跑場內不分貧窮富貴、社會地位、種族,你練多少便跑多少,是真正腳踏實地的賽事,能完成預期計劃中的目標是一件非常有成功感的事。
明年初三位換臟戰士將會一同參加渣打香港馬拉松
採訪:Karen
photo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