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人的環保意識大有提升,日常生活講求節約及循環再用,就連越野賽事的主辦單位也不例外,除了避免印刷宣傳單張,比賽時也要求跑手自攜環保器具盛載飲料及補給食物,同時分類回收廢棄物品。以剛完成的The North Face 100香港站賽事為例,筆者參賽時就見到不少檢查站放置回收設施,到底這些廢物是否全部可以再用?經過賽後了解,原來並非全部可以再用,下次再參加賽事,跑手就要識地如何有效率地棄置廢物。
義工除了提示參賽者如何分類回收,也要以摩打手將膠樽蓋及招紙拆開,加快日後的回收處理工作。
塑膠要分類
相信大家都識得將金屬罐、膠樽分類廢置,但拿著塑膠廢物時,就未必識得妥善處理。如果面前放著塑膠及膠樽回收桶,你會點做?正常想法當然是膠樽以外的塑膠製品全部放進塑膠回收桶,膠樽就只投入膠樽回收桶。這做法的確沒有錯,但就可以做得再好一點,因為對於回收商來說,不同的塑膠都要分開處理,例如由聚乙烯(PE)生產的膠樽,跟以聚丙烯(PP)生產的樽蓋,以及聚氯乙烯(PVC)生產的招紙,回收後的處理程序大有不同,部分回收商更要求回收時一定要將不同塑膠預先分類,以提高處理回收品的效率。所以在賽事時,筆者就在鶴藪檢查站見到義工將跑手投進桶內的膠樽重新拿出來,樽蓋、招紙及膠樽獨立拆開擺放,雖然在賽事上未必能停下來慢慢拆招紙,但起碼也可以將樽蓋分類放好吧!
部分檢查站設有分類仔細的回收設施,分類回收紙板、金屬及塑膠品。
發泡膠碗飛蓋走湯渣
講開分類處理,就更加要提醒跑手如何處理杯麵。參加TNF 100公里組別時,在梧桐寨檢查站就有杯麵供應給跑手。筆者食飽後,就將杯麵拿到回收站,想著如何正確地棄置廢物。向站內義工請教,他說要先經過濾筲箕將湯及湯渣分隔開,然後將杯麵的錫紙蓋分離,最好才好將發泡膠碗放到回收箱。分類得如此仔細,並非因為上述每種廢物也可循環再用,當中只得用聚苯乙烯(PS)製成的發泡膠碗可循環再用,所以才要如此大費周章處理,否則也未必有回收商肯接收。下次吃完杯麵,就記得要將錫紙拆走,先好放入回收箱。
杯麵只得發泡膠碗可以回收,封蓋錫紙、湯渣、筷子等都被整齊分隔開。
果皮變堆肥
水果可算是參賽者最喜歡的補給品,因為香蕉夠飽肚又能提供碳水化合物,橙則香甜又可補水。至於吃剩的果皮,雖然對跑手無用,但原來都有回收價值。今次長春社就有到場設置回收桶收集果皮,據講這些廚餘可運送到農場堆肥,日後就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
今次賽事連果皮等廚餘也有獨立回收,令賽事更加環保。
除了TNF100,之後的賽事亦會加入很多環保回收設施,跑手除了不要胡亂在賽道上棄置垃圾外,在檢查站時都要記住上述方法,儘量配合,因為義工人手始終有限,而且玩得越野賽事自然是愛大自然的人,應該攜手協力減少製造垃圾,讓廢物可以更有效率地回收及處理。
環保細節
想了解一下賽事主辦單位有無做好環保工作?其實留意多些細節就知。
完賽獎牌:是否採用再生物料製造,例如循環再用的木,又或是否有提供電子證書等?
印刷品:除了減少印刷宣傳單張,減少選手比賽包內使用的紙張及膠袋,賽事時所使用的宣傳物品如backdrop,有沒有印上年份或一些印有比賽日期的資訊,以至宣傳品無法再次被使用?
交通工具:有沒有提供清晰的交通方法予參賽者,以及鼓勵參賽者乘搭公共交通工具到起點及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