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行山會悶又怕攰又怕曬?其實不一定,香港有很多易行有趣的山徑,可讓小朋友認識大自然,給予他們適當的鍛鍊。筆者看過一篇洪松蔭培養子女心得的文章,他表示:「培養孩子做運動,將會獲益良多,我通過運動建立了他們正確的價值觀。」鄙人甚為認同他用行山建立小朋友價值觀的方法,就一直記在心裏。
筆者家中馬騮剛好4歲,按本人觀察其實幼孩體力超於成年人的想像,這年紀有足夠認知和表達能力,就帶她來金山家樂徑鍛鍊一下。金山有山有水有動物,有石屎斜路,有泥造爬升階級,內容豐富。由大埔道攀到金山家樂徑盡頭全長只有2.7公里,儘管一路向上攀升,上升高度只有140米,就算來回也只約5公里多,不算辛苦,幾乎全程有樹蔭,又靠近巿區,正是鍛鍊好地方。
頭一段好行又舒服,而且發現極多小動物
金山又稱馬騮山,氹家中馬騮來睇馬騮一定唔難。交通極方便,72、81巴士到石梨貝水塘下車即到達起點金山路,如果頹廢一點,甚至可乘的士直上金山路,易來易走。
此程為教育、鍛練、認識世界之旅,即使是直路一條,也帶來最傳統的指南針、郊遊圖、哨子、兒童防曬等用品,讓小朋友對行山有基本認識。
沿金山路內進,會經過九龍水塘,正好解釋食水來源,與及珍惜食水的概念。由大埔道經水壩到家樂徑入口,一路看見少量猴子,更能看見松鼠、山椒鳥、紅頭穗鶥、鳳頭鷹、白鷺等。鄙人做足功課,足夠講到氣咳,也能滿足小朋友好奇心,分散他們「覺得攰」的注意力。
睇馬騮要注意
上一段斜路後,來到金山家樂徑入口,裏面是泥路、向上爬的石級,內裏是馬騮的大本營,而且多得很。一路尋找馬騮,給大家一點提示:
這裏是教子女人禽之別、愛惜動物、如何與動物共存的好機會;記得提示小童不要突然大叫、不要與馬騮四目交投、猴子進食時千萬不要凝望、不要與「馬騮BB」太接近,基本上就不會有安全問題。我們甚至和一隻坐在路邊休息的老馬騮一齊坐,期間沒有大動作,不突然移動,沒有食物,完全沒有問題,小朋友也看個夠。
馬騮與食
那如果小朋友要喝或叫肚餓怎麼辦?在馬騮面前展示食物豈不是自尋死路?只要父母在出發前解釋清楚,不能讓猴子看見我們進食,孩子心裏有數,就能聽聽話話。就算真的要喝水補給,只要一眼關七,附近沒有猴子,跪下用外套遮掩打開背嚢,可安全極速地完成。
下午時段大量猴子在這裏出沒,徑上只有我和阿女兩隻人類
花了大量時間向小朋友解釋為何馬騮拿着玻璃樽
我們陪「馬騮叔叔」坐了很久,是給阿女的休息時間
今天阿女出門「攪事」,遲了出發,幾近中午才出門,我們就只來了衛奕信徑標柱 W065,就原路折返,預足時間在陽光消失前離開。一路上看見大量馬騮,我家馬騮亦很興奮,甚至唱起歌來,回程時自己落山,山上有足夠事物激發好奇心,早已忘了「好攰」。輕聲唱歌猴群也沒覺得受滋擾,與牠們狹路相逢也相安無事。回到巴士站時,大量猴隻守候,侍餵猴者出現就引起騷動、爭奪、撕打,混亂不堪,猴隻兇悍地盯着我們,與剛才在山上人畜和諧的情景形成強烈對比,無眼睇!但也可當作反面教材。
所以說不要餵猴子,這是不正確的愛惜表現,愛佢變成害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