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香港人對新加坡的印象,就是一個跟香港非常相似的城市:高度城市化、地方細小、人口稠密,無論是在經濟以至民生,都是經常拿來比較的對象。香港以擁有四成的土地面積為郊野公園而自豪,而號稱花園城市的新加坡,在市區內不乏別具特色的公園,例如今次介紹的福康寧公園,就是一個充滿歷史故事的小山丘,適合各位跑友在慢跑之餘,來一趟歷史文化的深度遊。
禁絕外人的皇宮
公園位於的福康寧山 (Canning Hill),雖然僅高48米,但在古時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高地。早於14世紀的新加坡王國 (Kerajaan Singapura) ,已有記載當時於小山上建立了皇宮,考古推測就是公園的現址,及後1836年皇宮被毁。
在殖民地時期進行的考古挖探,發現相傳是新加坡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伊士干達沙 (Keramat Iskandar Shah)的聖墓
聖墓位於寂靜的公園中,雖然沒有任何的圍欄的阻隔,但請各位都保持肅靜,及避免作出不端莊的舉動
新加坡王朝篤信印度教及佛教,後期公園修建時也加入相關的壁畫
除了反映宗教外,壁畫亦顯示古時新加坡的歷史及戰爭情況
新加坡輾轉被滿者伯夷、馬六甲蘇丹王朝等統治,直到1819年英國登陸新加坡前,福康寧山仍被稱為”Bukit Larangan” (馬來語「禁山」的意思)。
殖民地的興起與航海貿易的發展
英國不列顛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Stamford Raffles)登陸新加坡後,銳意把新加坡發展為歐洲與亞洲之間的重要港口,「禁山」在當時可俯瞰新加坡一大片平原,便將此地命為「新加坡山」(Singapore Hill),並開始在山上修築各項設施,包括總督府、通訊設施與及新加坡首個植物公園。
萊佛士於1825年下令豎起一支15米高的木製旗杆,用作與船隻通訊及通知貿易商。當航船要抵港時,如需要運貨或作食水補給,只要懸掛相應的旗幟,在這個山上的守衛收到信號後,便會同時升起旗幟,通知城內的商人前來裝載貨物。
據說在二戰時,日本佔領新加坡後,為免旗杆太容易辨識而成為盟軍轟炸的標誌物,故拆掉了原有的木質旗杆。二戰結束後,無線電通訊發達取代了旗幟的用途,只是新加坡政府為紀念歷史,在原址重建了一座同樣高度的鋼製旗杆。
旗杆後方的Raffles House,也是從殖民地初期時建立,原本為木製的平房,作為萊佛士的臨時官邸,後來才以磚及瓦改建而成
旗杆旁邊的燈塔於1903年啟用,最高處位於海拔60米,每隔17秒會點亮一次,能為遠達30公里的船隻導航,令船隻也可在夜間航行活動。直至1950年,被附近的高樓大廈所遮蓋,而結束其歷史任務。
另一邊的時間球同樣充滿歷史意味,當時無線電及小型鐘錶未有普及,懸掛時間球便擔當官方的對時工作。根據英國的傳統,時間球會於每天中午12:55分升起,1:00準時落下,讓市民可以調整自己的時間裝置。
這些殖民地初期的建設,使新加坡迅速發展成東亞南重要的港口,無論是在政治上及經濟上,都有相當的戰略意義。一個小小的Singapore Hill,也更名為Government Hill,可見當時其重要地位。
軍事堡壘及墳場
為鞏固新加坡的防衛力量,1859年開始將Government Hill改建,打造為新加坡向南海岸線上的一座軍事堡壘 (Fort),並以紀念第一任英屬印度總督康寧爵士 (Viscount Charles John Canning),將此地命名為Fort Canning Hill,福康寧山就是這樣音譯出來。
於1926年修建的Fort Canning Center,當時為英軍軍營,為一座三層式的殖民地式建築,現時為福康寧藝術中心 ( Fort Canning Arts Centre)。
園內有兩座能發射九磅炮彈的大炮,其中一座位於兵營側,實際上演示作用大於防衛作用,據說當時每日早上5點、下午1點及晚上9點各鳴炮一次作報時及敬禮。隔鄰則為軍火庫,裝配大量槍械作供士兵防衛。
堡壘正門 (Fort Gate)位於公園的北面,裝設兩對厚重鐡門,正門上方有多個小孔,可配置槍炮防衛。而最初位於南邊還有數個隱藏的入口,被叢林遮蔽著,現在只剩下一個名為Sally Port,方便堡壘內部人員出入。
在Sally Port與軍營中間,有一座細小的建築物,在二戰時是英軍遠東作戰地下指揮部 (Underground Far East Command Centre, The Battle Box),在旁邊有一個入口可通往地下堡壘,可惜筆者當天早上緩跑時,尚未到開放時間,未能參觀。
戰爭過後,在軍營前面建造了一個墳場,據說當時依宗教信仰,將北面劃為基督教墳場,南面為天主教墳場。雖然現時大部份的墓碑已經遷走,但部份仍留下在這片翠綠的草地上 (Fort Canning Green),而墳場入口用上了哥德式風格建築,上面雕刻著一個十字架和IHS三個字母,其實是希臘文Iota-Eta-Sigma的縮寫,代表耶穌。
悠閒的緩跑勝地
這個公園佔地不小,筆者尚有很多地方未有走遍,還有很多標誌著新加坡歷史的地方,等待各位跑友再來細味。
單就緩跑路線而言,這個公園的環境可謂十分理想,位於小小的福寧山上,四周群樹環抱,有些更是過百年歷史的古樹,加上步道大部份由磚和木舖砌,早上在這炎熱的城市跑起來,也不會有悶熱的感覺。
加上這裡設施完善,跑得累時又可在沿途景點稍停,細看展板介紹,又或者依照清晰的路標,到附近出口離開,回到市區或酒店吃個豐盛的早餐。
在這裡順道介紹一個鮮為人知的打卡景點,在地下指揮部 (Battle Box)遊客中心的門口,橫過馬路後下樓梯到達Canning Walk,左手邊有條旋轉的樓梯,從樓梯底下向上望,會發現自己似被困於群樹環繞的洞底。
福康寧公園通常都不會在香港遊客的行程上,但其遍佈歷史文化古蹟,加上位於鬧市之中,交通方便。如果各位跑友住宿地點在附近,筆者很推薦各位跑友在晨早到訪緩跑,不過有兩點要注意:
1. 建議在早上八點前完成緩跑,因為新加坡全年炎熱,日出後氣溫上升得較快,瞬間可達攝氏30度以上,幸好公園內樹蔭路段極多,不致於暴曬於陽光之下。
2. 新加坡經常會出現突發性的雷雨,建議帶備便利雨衣傍身,萬一大雨時可以避免濕身著涼,切記避免站在樹底,以防雷電擊斷樹枝而受傷。
參考資料
新加坡福康寧公園 Fort Canning Park
距離:圍繞公園一圈約2-3公里,亦有不同的支路可再增加路程
難度:輕易,距離短新手容易應付,惟需留意有上落斜及部份樓梯路段
交通及出入口:以MRT站計,除了Fort Canning (DT20)最近外, 從Clarke Quay (NE5)、Dhoby Ghaut (NE6)、Bras Basah (CC2)、Bencoolen (DT21)及City Hall (EW13, NS25)出發,也是徒步10分鐘內,可達不同的入口
洗手間:位於燈塔附近
補水設施:燈塔附近的洗手間及沿路都有自動售賣機,但亦建議自攜樽裝水應付炎熱天氣
特點:位於市中心的公園,沿路綠蔭處處,滿佈歷史古蹟
公園網址
公園路徑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