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前往全港最壯觀的「賞日落勝地」下白泥都是搭乘小巴?不如這次玩玩新意思,由天水圍踩單車去下白泥吧!既可以節省乘坐汽車的碳排放,亦可做做運動。這條路線來回約需3至4小時,不但會經過全港最近海邊的馬路,還會經過以養蠔業聞名的流浮山,一嚅這裏的海鮮。
流浮山
流浮山以養蠔業聞名,皆因流浮山位於鹹淡水交界,利於蠔的生長。昔日沙橋村、流浮山以至白泥一帶都是蠔田,沙橋村的村民更會與深圳的沙井村民合作養蠔。這一帶的養蠔業可追溯到北宋時期,但如今,隨着村民遷徙、珠江三角洲水質污染日趨嚴重,養蠔業已漸漸式微。今天的流浮山仍有很多海鮮酒家,人均消費動輒也要過百塊。不過大家也可以來到這裏的海鮮大街買蝦膏、蠔油,或者嚐嚐這裏特別有名的生曬金蠔。
計計破排放:以33號小巴線為例,元朗泰豐街往總站下白泥的車程約14公里,每個乘客約排放840克碳,來回兩程共排放達1.6公斤碳。
日落勝地——下白泥
看到流浮山牌坊後左轉,沿着深灣路和稔灣路直踩,便到達下白泥。這裏沿岸都是泥灘,還有同屬下村鄉的下白泥村和上白泥村。由於下白泥的日落堪稱全港最美麗,即使位處偏僻,仍有不少人千山萬水來這裏一睹這裏落霞的風采。稔灣路是全港最貼近海邊的馬路,在這裏可享受吹着海風踩單車,還會經過深圳灣大橋的橋底呢。由流浮山踩去下白泥的路較斜,最好量力而為,踩不到的話可以推車上去。
下白泥除了是賞日落的好地方,還可以看到紅樹林、招潮蟹、彈塗魚等,更是全球瀕危的黑臉琵鷺所棲息的生境,具極高的生態價值。鷺鳥容易受嘈音干擾,因此除了別亂拋垃圾破壞環境外,遊覽時切記降低聲浪,保存和享受自然的寧靜。
下白泥的鄉村之美
沿着稔灣路走,還會見到不少農場和魚塘,充滿鄉村風味。綠油油有機農場內還有燒烤場,真的是一家大小的假日好去處。這裏山靈水秀,遠離市區的煩囂;沿路甚至會看到農場裏的山羊,若幸運遇上放羊時間,可以一試被羊群包圍的感覺。
碩果僅存革命遺跡
下白泥村公所附近還可以看到一級歷史建築物—一雙層青磚碉堡。碉堡建於1910年,由孫中山友人兼興中會中堅份子鄧蔭南所建。廣州新軍之役事敗後,革命義士曾藏身於此,避開清軍的緝捕,並於碉堡上層瞭望防守,伺機再次起義。他又在鄰近的浪濯村建稻米磨坊和煉糖廠,以作掩護。可惜大廠早已被拆卸,而這個碉堡是香港剩下唯一有確實證據證明與孫中山革命運動有直接關係的建築物。
碉堡樓高兩層,天台和一樓之間有個小閣樓,天台建有伸出的梯間結構。碉堡設有錐形凹入式窗口,令建築物從裏面外望的視野更廣闊,以達到防禦目的。從碉堡望出去,可以看到后海灣和深圳,監視后海灣對岸屬清廷管轄的地方。萬一下白泥基地有被搜查的危險,革命人士可迅速逃往其他基地。碉堡外牆上下各處均有槍眼。內部房間設計簡單,以砂漿鋪地。今天的碉堡外有展示設施,介紹該古蹟的歷史。
隱世士多
行完山,太肚餓?可以在下白泥村村公所附近的士多稍作休息,嘆一碗山水豆腐花。還有鹵水雞翼、串燒、各款冰凍飲品……士多由附近的村民經營,村民常常坐在士多,閒話家常,坐在這裏小休,真的能感受到滿滿的人情味。在這裏買小食可以幫助原區消費,帶動小社區的經濟;自己行山取樂之餘,順道幫補村民生計,達到互惠共贏的可持續發展模式,何樂而不為?
假如大家想過一個遠離繁囂的短假,下白泥醉人的日落配上寧靜的鄉村,絕對能讓大家抛開煩惱好好充電,以迎接更多的挑戰。
節錄自:《低碳。好行》
PHOTOS: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