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宗是位環境學教授,曾在環境保護署工作過十年,是前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從事水質工作、水污染研究長達40年時間。如今他創立香港極地研究中心,並在北極斯瓦爾巴群島設立「紫荊站」繼續研究事業。何教授自小愛游泳,對海邊河流充滿感情,亦與水結下不解之緣。他研究水質由吐露港的紅潮開始,再到食水、東江水研究,範圍遠達廣東省珠三角,所以對香港的海洋污染問題了如指掌。
靠水吃水,海洋是香港的重要資源,是航運經濟命派,但可惜維港太多垃圾,名為香港,其實是臭港,污染令人心痛。
香港海洋污染源頭
香港的海洋污染主要有幾個源頭,第一個是雨水渠。巿區有好幾條明渠,垃圾容易進入,加上非法接駁問題,巿民日常生活的膠袋、雜物極容易有意或無意地掉進雨水渠,天雨時就會將垃圾沖出大海,造成海洋污染。其次是避風塘住家艇、遠洋貨輪、沙灘客製造的廢物,只要有人在岸邊活動,例如上落貨,或者沒公德,垃圾就掉到海裏去。第三種是個區域性的問題,何教授指出珠三角沿岸有大量建築地盤,岸邊的垃圾隨着大雨、潮漲進入江河,並跟着水流飄到香港,構成難以解決的跨境垃圾問題。
海上垃圾分類
據何教授介紹,我們的垃圾主要有膠袋、發泡膠、膠樽、汽水罐等輕身、體積大或者中間空心可以浮起的垃圾,它們是生活中常用並容易聚集成大面積垃圾群,難以分解,需定期用船艇清理。微塑膠是個新興的污染課題,由於塑膠在水中難以分解,伴隨年月它們被海浪分解破碎成很細小的微粒,小得要用顯微鏡才能看見。教授指微生物、細菌、單細胞藻類都被發現附有微塑膠,地域遠至南北極海洋都有,威脅所有海洋生物。微塑膠進入食物鏈,細魚吃大魚,人類吃大魚,最終人類自食其果。而吃入微塑膠會增加癌症發病率,又會減少男性精子影響生殖能力。而這課題還屬新興研究,具體影響仍待發掘,但長遠令人十分憂慮。
香港海洋有救嗎?
何教授指出,香港人生活在海邊,對海洋污染其實早有認知,只是未能做到知行合一,大家都貪圖方便,讓問題一直存在。問題有改善嗎?這點則有好消息,原來80-90年代海洋污染最嚴重,那時候維港一天可有14000噸垃圾,需要用大量船艇清理。但隨着明渠分隔、海邊加放垃圾筒、增強執法和對入港船隻管制與及加強教育等,現在維港的垃圾已大幅減少9成,但只要有人類活動,始終都會產生廢物,舊區明渠非法接駁問題仍然存在,巿民環保意識仍然未夠,所以我們仍需努力。
何建宗教授:藍天白雲人人享受,保護環境你我都有責任。
運動友救海洋
運動其實是產生垃圾來源,無論是大型比賽、個人運動,都少不免會使用水樽、購賣膠樽飲品,又或者補給時吃點香蕉,總會產生垃圾和丟棄問題。何教授建議我們,愛運動者最會享受大自然,所以亦應該要最愛惜地球,最具體的方法是即用即棄物都不帶去做運動,與及停止購買巿販瓶裝飲品,才是最好方法。當然最後還是這一句「知行合一」。
圖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