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無痕(Leave No Trace)是保護自然環境的想法,源出於60年代的美國,然後向世界傳播。野外長跑賽事HK168,請來這方面有研究和實踐的梁偉倫先生 (Whelan Leung)介紹Leave No Trace一些準則及技巧,分享如何完成越野跑或遠足之餘,減低活動對郊野環境施加的壓力。Leave No Trace有「七大準則」,但世界之大,野外環境各有不同,人類生活習慣亦每有歧異,所以Whelan強調「七大準則」並非死教條,而是在這七個理念下與人溝通,找到最理想的保護山野方法。
Whelan一直強調有效之溝通技巧
充分事前規劃、準備
充分規劃準備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環境。Whelan以飲用水為例,我們帶備1-2個使可摺疊的水樽,出發時注滿一個,再帶備一個濾水器,其實就有就有大量水可供使用,可以放棄用完即棄的膠樽裝飲品。進食方面,事前計算用所需糧食,再放入密實袋,備用的食品則不用拆包裝,放在不會掉落的位置。帶上去的食品都是無骨、無殼、無包裝袋,回去時只有空空可再用的密實袋,就可減少有意與無意拋棄的垃圾。另外,如果行山者做足裝備上的準備功夫,使用合適的衣着,既能使自己免於受傷,同時也減少需要求救的機會,因為求救者和施救者在當刻絕不會以保護環境為優先,過程中會損害大自然。
走已建設的路
這一方面,Whelan認為香港較難實踐,因為使用者太多,每每開出新路,植被被踐踏至消失,受破壞的面積越來越寬。他建議山友在停留時找出適當位置,留下空間讓他人通過,免卻旁人要兜路、開路的機會。
帶走垃圾
山野不留垃圾相信不用多解釋,如今漁護處山上不再放置垃圾筒,算是Leave No Trace的實踐。在香港的環境,使用者一定要帶走所有食物。梁偉倫指出,很多人認為蕉皮、果屑可被自然分解,拋到非山徑中央就可以,但是如果人人如是,就會製造大量垃圾,而分解需時,也會構成問題,所以他提出讓大家思考,下一次可試試帶走。在外國,甚至有Leave No Trace支持者帶走自己排泄物,這就要看決心有多大。
保持環境原貌
山野無痕提倡不留記號、不破壞古蹟,不取走任何物件,以保持環境原貌。香港的山上不難發理留言、刻樹的現象,相信此舉大家都有共識,這是不該做。Whelan另外提出一項極有爭議的議題,應否在山上留有絲帶。同意與反對都各執一詞,也各有道理,他就此指出,遇到這場景,大家可以提出意見和方法,最終都要專重別人,讓對方作出自己的決定。
減少用火
每年清明重陽,大家都見過山火之害,所以山野無痕提倡減少用火。如有需要,以高效能器具煮食及照明,可以降低對環境的衝擊。但山野無痕並非絕對禁止生火,但需注意營火的安全,例如柴枝選擇合適大小,生火位置遠離雜草等。
尊重動植物
自然環境是各種生物的家,我們只是過客,所以不應破壞、侵犯動物植物生態。在香港,我們尤其不該餵食猴子、野豬和野牛等,讓其自然,在山林裏自然繁衍、生長。
考慮他人
相信大家都討厭山上吵雜人聲、播放音樂、電筒隨意照射等行為,這些可免則免,尊重他人,約束自己。可是環境、習慣因地域及個人而異,也許會構成爭辯,所以Whelan勸勉大家重於溝通,而非將Leave No Trace準則當作教條式禁制。
運動友熱愛自然生態,亦該挻身而出保護她,希望效野使用者提高意識,減少損害自然環境、野生動植物及影響他人,時刻提醒自己和影響身邊的朋友。
圖文: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