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來了,有人被迫留在家中,有人無奈返工,有錢無地方使,無錢又怕栽員,臉上受到束縛,街上流連時間縮短,回到家中又在狹窄空間對着不咬弦的家人,讓人吃不消……重大疫情爆發,也必需注意心理和精神健康。
心理健康
其實由去年年中開始,香港居民就面對恐懼,現在肺炎陰影下不論病人、醫護人員,心理健康問題的關注也不足,甚至連數據也沒有,這可能是我們下一個計時炸彈。
表現和症狀
病毒來了,加上沙士回憶,人人擔心和焦慮,加上眾所週知的原因,我們只能採取孤獨的自救措施,更增添了人們的恐懼感。
每天都傳來肺病的壞消息,加上巿面蕭條,卻又要撲口罩、紙巾、白米,肉價菜價有上無落,就算死亡率不算高,但大家都在痛苦掙扎,大眾情緒每況愈下,表現形式包括:
恐懼焦慮
擔心自己或身邊人被感染,害怕走出去。同時,許多人瘋狂地搶購物資是出於未知的恐懼。另外,心情受疫情的影響,有些人會失眠。
無聊孤獨
整天困在家中,或者回到半癱瘓的公司,實在無聊至極,沒有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交往。
憤怒
對有關當局不滿,處理手法殆惰和態度感到憤恨等等。
內外交煎
已經確診者及其家人,除了面對未知疫症之外,還要擔心遭人歧視和躲避,可謂雙重打擊。
無奈的前線
每天接觸病人的醫護人員承受的心理負擔最大,其實最需要幫助。
以上情緒都屬正常現象,是人類面臨未知狀態,加上風險而產生的正常反應。有些人可能會出現更嚴重的精神疾病:抑鬱、妄想、驚恐症,甚至自殺。
沙士教訓
以上的這些負面情緒和精神疾病在2003年都出現過,只不過我們或許忘了具體狀態,後來有較多人患創傷後遺症(PTSD)者大有人在,而且有過沙士經歷的醫護人員還更容易出現抑鬱、焦慮、恐懼和挫折等心理疾患。他們需要支持之際,在傳染疫情前線的醫務工作者卻缺乏心理健康方面的培訓以及支持,及時的心理治療尤其關鍵。
應對措施
面對任何重大的疫情,而且大家都在「孤獨抗戰」,人們都不免出現恐慌心理。因此,及時尋求心理諮詢和治療是必需,但也不要忘記自我減壓的方法:
運動是良藥,居家伸展、小運動、散步不可少。
情況許可下或者可以行山、跑步、單車都是不錯選擇
閲讀非時事類書本來轉移注意力;
做手作、砌模型等需要集中力活動;
與朋友傾電話解憂;
小事都不妨大肆慶祝不要老陷在負面消息中;
想像一下疫情結束之後的打算;
困在家中的話學習一項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