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則:始終保持社交距離,以嚴格的限制為標準。
長期疫情總不能完全困着自由的心,儘管香港疫情進入第三高峰,很多山友都表示會暫時忍一忍,鍵者也同樣在忍。忍耐能力各有不同,受不了要到無人地帶散散心也無可厚非,呼吸清新空氣和活動一下也是保持健康的關鍵。香港在疫情下,仍未看到較有系統的郊遊指引,故此鍵者找來美國登山協會一篇"Hiking and Playing Outside in the Time of COVID-19",抽出較合適本地的部份供大家參考。
1 行山徑和郊野公園開放,是否意味著可以像往常一樣去遠足,露營等?
疫情來到此間此情不可再了
不完全是。公共衛生專家建議大家遵循適當的社交距離,尤其是測試和追踪能力仍未如人願,更不用說還沒有研究出疫苗。
2 社交距離有多嚴格?
社交距離非常嚴格。要散心消磨時間,盡可能住所附近,始終與其他人保持6英尺距離(約1.8米,這方面的要求比香港較早前餐廳飯桌1.5米距離還遠一點)。
你能肯定在香港山野與朋友一直保持1.8米而且不談話嗎?
社交距離不只是保護自己,還在於保護肺炎潛在患者、遭受極端症狀折磨的人、前線醫護和服務業工作者。我們做得越快越好,越早能夠恢復正常的日常生活。
決定到戶外冒險時,請僅與家人在一起度過,如果不能這樣做,請盡量限制與長者、大量朋友接觸。即使朋友自身檢點,但有可能他們(和你本人)仍然不得不去超巿街巿,總是有機會感染病毒。
回家時或進食之前,都必記使用洗手液洗手。如果生病了,則不要花任何時間到室外。自我隔離,直到感覺好些為止。
其實每天花至少10分鐘時間在戶外,是保持身心健康的極好方法。也就是說,將活動限制在步行,或在附近跑步會較佳。(也許是登山協會委婉地呼籲別去郊外玩樂)
3 需要在山上戴口罩嗎?
外出及返歸時必要帶上口罩,但何時需要戴口罩則取決於在什麼環境。感染或傳播有許多因素,但簡單來說,它取決於你與感染者接觸的時間和所傳遞的病毒載量(例如,咳嗽的傳播範圍與呼吸不同)。
現在沒證據顯示步行、跑步或踩單車,與6英尺外的感染者相遇會得到病毒。如果你能肯定在野外與人保持1.8米,也不會與人聊天,那做運動就不用戴口罩了(這是相當嚴苛和難以實踐的要求。另外,在7月尾現行的法律下,外出不戴口罩是犯法的)。如果打算與他人在一同個地方呆上10分鐘以上,協會都建議戴上口罩。
大家也嘗過往返大帽山的51號可以有多擠迫吧
4 帶孩子去公園?
即使附近有公園開放,協會也不建議這樣做。因為病毒可以在金屬面生存長達48小時,在塑料上可以生存更長的時間,(換句話說兒童遊樂設施都是有風險)。而且我們都知道不可能要求相關人員整天在消毒,也不能保證小朋友在洗手之前不要碰自己的臉。「禁閉小孩」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尤其是對於年幼的,但也是出於無奈。如果只想在空曠的地方玩耍,那應該沒問題,但要確保社交距離。切記很多地方可能沒有足夠的人員,也可能無法跟上及時的消毒或維護。
5 野餐和露營呢?
去野餐應該沒問題,只要保持社交距離,並只與自己的家庭成員去,避開人們通常聚集的地方。切記野餐桌面很容易藏有病毒細菌,並且使用開放且不擁擠的空間,那就可以了。地點要盡可能靠近居所,期間盡可能避免使用公共設施(所以長途跋涉到郊野公園午餐既不合民情,也不合防疫原則)。
露營會涉及一些風險,即使帳篷之間的距離很遠,但其他人仍然會使用洗手間或其他設施,增加接觸病毒機會,或從你身上傳播到其他人。(編者按:既然如此不如放棄)
離開野餐和露營地點時,務必將隨身攜帶所有垃圾,帶回家中棄置,因為某些地方可能沒有足夠的人手處理廢物。
6 可以「逃」到遠足和露營地點附近的小村落嗎?
大澳甚至不歡迎遊客了(編者攝於六月初)
絕對不應該,不僅僅是為了娛樂或「逃難」。去公共洗手間、入士多、過交通燈、用汽水機等,行山人士將不斷接觸與其他人接觸過的表面。而且,此症會有隱性患者現象,生了病還不知道,那就會將病毒傳播開去。最重要的是,有些鄉郊村落交通不便,又多長者,無法應對疾病爆發。(事實上也有村落已下逐客令,或掛起標語勸告遊人帶口罩)
原文傳送門:
https://americanhiking.org/blog/hiking-responsibly-faq-covid-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