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香港境內最東南方的小島
簡介:
橫瀾島是一個大家熟悉但又陌生的地方,天氣報告時我們經常聽到橫瀾島附近的天氣情況,不過想遊覽這個荒島,卻一點也不容易。橫瀾島一向是香港天氣預測的重鎮,但太荒僻了,留守的員工不多,事實上願意留守的人也不多。幸好科技的發展讓精密的儀器代替了人手,從此常駐的人類就消失了……而這小島也因此成為「科技改善下的廢墟」。
目前情況:
主要的設施都拆掉了,但還有些機械和設備保存下來,只是已經破舊非常,至於建築物也被大自然的力量改變了不少。至於名列香港五大古老燈塔的102號燈塔已換了新裝,繼續發放光芒,服務大眾。
冷清清的橫瀾島
橫瀾島從來沒有熱鬧過,打從一開始這個小島就是冷清清的,在這裏工作的人員一向不多,到了1989 年就連最後留守的工作人員也被調走,從此小島再度成為無人地帶。橫瀾島是因為科技發展而被廢置的地方,但這不正是代表著人類的進步嗎?用科技替代人力,減少人類直接面對大自然,橫瀾島的景況就是最有力的見證。
北島不是人住的地方
橫瀾島是我們熟悉的名字,因天氣報告經常提及這地方,但這也是香港環境最差的地方之一。橫瀾島由南、北兩小島組成,但兩個小島的外形卻南轅北轍,極不相同。北島極荒蕪,草也沒多一株,島上沒有半吋好地方,都是被海浪侵蝕的嶙峋地貌。北島最出名的就是北端的橫瀾洞,這個海蝕洞有一段「塞水口」的傳說,有指天神本用勾吊著「橫瀾洞」來拖行橫瀾島,因想把鯉魚門水道堵塞,可惜纜繩斷開,橫瀾島就被遺留在現在的地方了……。刮颱風時的海浪可以蓋過橫瀾北島,風速更因為它是第一線面對大海的小島,所以錄得的風速數字也較高。 橫瀾北島絕不是人住的地方。
南島是守衛香港最前線的地方
橫瀾南島和北島有極大分別,南島全島長滿樹木,這兒有叢林、有高地,天文台及海事署的設施全部設在南島。當中以由清朝海關於1893 年建造的燈塔最具歷史價值,因此2000年12月29日, 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就宣佈把橫瀾燈塔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燈塔雖然是滿清建造,但隨著大清與英國在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後,整個新界及離島都要租借給英國,因此1901年1月1日燈塔就被英國接管,再交由香港政府繼續操作。
氣象監測前哨站
二次大戰時燈塔被戰火損毀,在1946進行了一次修葺工程。由於附近是重要的航道,燈塔一直以來由海事署管理,到了1952年天文台開始在南島設立氣象監測站。在1964年由海事處職員兼任紀錄氣象數據。不過在這小島上生活可真艱苦,食物和食水都不足夠,而且環境也不算好,然而到了七十年代,島上加建了直升機坪,還為宿舍加裝冷氣、冰箱等設施,又新建發電機機房,更安裝由碼頭至山頂的運輸纜車軌道,大大改善了員工的生活。自1989年8月起,天文台在島上安裝了自動氣象站,全天侯不間斷進行氣象觀測,並將即時所量度的氣象數據定時自動傳回天文台。同時間燈塔亦已經自動化而不用人手管理,結束接近100年的人類駐守歷史,自此遺留下來的建築就成為歷史印記。
橫瀾島是科學及技術的遺址
橫瀾島上沒有太多的建築,在碼頭可以見到以前遺留下來的運輸物資路軌,現在運送甚麼都用上直昇機了,這麼小功能的纜車系統又是一項歷史遺物。本來山頂的平地就不多,但建築物仍往山頂裏堆,全都集中在山頂附近,大致可分為直昇機坪、宿舍、機房、觀察及辦公室、燈塔及山腰的儲存倉。橫瀾島上沒有水也沒有電,工作人員要儲存雨水應用,或依靠運水船,屋頂的水箱和地下水缸已是島上特色。觀察所的外形特別,辦公室內的佈置及傢俬是典型政府的模樣,但一切都已破損,玻璃窗破了,門框及傢俬也經不起風雨的洗禮,金屬器械都氧化到破損,唯一風釆依然的就是那座發電機組。由於島上以前沒電,因此需要自行發電,現在仍可一睹這座發電系統的英姿,山腰的圓柱形建築相信就是燃料的倉庫了。橫瀾島的舊設施是新技術的手下敗將,留下來當作歷史見證也是不錯的。
節錄自:《香港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