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信會醫院駐院骨科顧問醫生陳永亮(圖右)指,雖然去屆「渣馬」中抽筋,或因急性創傷而需包紮傷口或冰敷的人都比前年少,但這些個案都只屬「冰山一角」,70%至80%長跑愛好者,或多或少出現慢性創傷或勞損,如膝蓋肌腱炎、髖骨或脛骨內側疲勞性骨折、足底筋膜炎,甚至簡單如「腳板底生水泡」,如不好好處理,後果可大可小。
陳表示,近七成跑手的勞損都出現在膝頭以下的部位,原因是訓練過於密集,沒有足夠的時間予腿部肌肉及筋骨休息;他指出,一般而言,跑手只要「停跑」4至6星期,上述的慢性創傷就可自我復原,但如果跑手仍然不顧身體的警號,就需要更長時間休養,甚至求醫,方能康復。
有逾10年馬拉松經驗的唐先生,為求突破個人最佳時間,前年9月起參加坊間的高強度跑步訓練班,最高峰時每星期跑120公里,結果右腳脛骨疲勞性骨折。他表示,最痛的時候,「右腳一踏地就痛」,終被醫生「勒令」停跑10星期後才恢復過來,但亦因此,去年的「渣馬」不但未能造出佳績,最後路段更需步行,坦言十分後悔。
該院物理治療部門經理梁佩嫦認為,馬拉松跑手應於比賽前3星期開始逐步減少訓練量,期間亦要注意飲食習慣,包括補充足夠水份及碳水化合物。她又表示,比賽前的15分鐘開始拉筋會較為有效,「(拉筋)要慢,感覺到肌肉拉住」,並應重複動作兩至三次,讓肌肉充分放鬆;她又提醒,跑手如果在比賽期間感到拉傷,跑畢比賽後不宜再拉筋,避免過度拉扯肌肉。
資料來源:AM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