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手來了-義工大作戰
水站的義工並不是最早出發的一群,準備物資的團隊早在封路一刻就開始工作。他們在賽道卸下物資後,才是水站義工的上場的時間,Fung魚到達水站就得立即整理物資。
「我們的水站就在半馬的折返點,往返的半馬跑手也會經過。本站也在全馬的賽道上,將會非常忙碌。這水站規模較大,有近三十張枱、八十位義工,擁多年經驗的站長負責指揮。」Fung魚和兩位義工負責第二張枱,把水和運動飲品倒進杯子裏,疊起四層多的水杯,一層有六、七十杯,枱面有近三百個水杯。逐個放好,然等候跑手來臨。
「簡介會上,很多事我們新手不明白。例如大會再三強調絕對不可直接遞水給跑手,我們會想:直接遞給他們不是最好的嗎?每個杯要放到桌邊,而且距離要有十五至二十厘米。排多一點不是更有效率嗎?」當跑手來到的時候,一切的謎都解開了:需要補給的人太多,根本來不及遞給跑手,而且也會阻礙他人,於是把水放在枱邊,讓跑者自取,靠近我們的一邊才排得密密麻麻。
每個杯子的水量也有要求。因為跑手在奔跑中拿着水杯,水必會瀉出來,所以不會倒滿,但太少的話,跑手又會不夠,大概半滿左右。當初大家在想:「跑手這樣辛苦,補充不是愈多愈好嗎?」原來跑手每次經過水站不會喝太多,多了反會有不良反應,例如水中毒、腸胃不適等。但人多時不太能準確控制份量,義工只能在人少時作出調整。
「追趕成績的跑手經過水站都不會減速,只會順手一抓,電光石火間,很容易抓不住,還掃掉旁邊的杯。所以杯間必須要有距離,太密,碰翻了就不可再用,尾隨的跑手也拿不到了。」既浪費物資,又浪費義工的心血,又得重新排列。更嚴重的是跑手拿不穩水杯,濺濕四周。義工經常被跑手潑濕,所以大會提供了膠圍裙和鞋套,但不一定能起作用。
另一方面,跑手源源不絕地過來,即使不斷補充也來不及供應,水杯一層一層清空。「跑手習慣搶在第一張枱拿水,第一張枱的工作壓力最大,當第一張頂不住的時候,壓力就會轉過我們身上,我們頂不住的時侯,就到第三張枱受壓。」「枱被清空了,就要封住枱面,用兩三分鐘趕緊再準備,期間更要抽身告訴跑手往下張枱補給。水是足夠的,只是人忙不過來,一連幾個小時不斷轉身、倒水、排列,沒有休息時間。我們的水站沒有提供香蕉和朱古力,人手很多也不足以應付,其他較小的水站肯定會更忙碌」。
水站義工的特殊角色
這個大水站,還充當了啦啦隊角色。「市區賽道沿途有市民為跑手吶喊助威。我們在橋上沒有觀眾或汽車,參賽者在一個孤獨的狀態下比賽,這裏唯一的觀眾就是義工,沒有人為選手加油。」站長經驗豐富,準備了一些打氣棒、大手掌、哨子,讓義工鼓勵跑手。「有很多外地跑手,聽不懂我們的語言,這些東西就派上用場,我們給予微笑或鼓掌,他們都會感受到,會給我們反應」。當然,太忙的時候就顧不上,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所有參賽者的⋯⋯
被訪者:Fung魚∣採訪:Wing∣文字:Wing∣圖片:Fung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