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學生時代一定有上過體育課,而我任教的浸會大學更有部分同學需必修體育科。更曾經有我教授過的學生對我說,幸好當年有修讀過體育科,當中的運動原理對現已人到中年的他十分有用。
不過如果大家沒有恆常運動,可能早已遺忘很多運動動作。在於健康運動層面,我們需要做多元化的運動,例如如果我們不停做一種運動,就只會長期只用一組肌肉,不夠全面之餘更有機會造成勞損。美國醫學學會就提醒大家可先做些負重訓練,從而令你做其他運動時不易勞損。
每年都有很多人會跑馬拉松,但不少人誤以為跑得愈多便愈好,其實這反而會增加受傷風險。正確方法應該是適量地跑,再加上負重訓練,例如跑斜路、健身室訓練等。
運動後的拉筋運動其實也是必須做的,因為這能確保我們運動後能得到充足恢復。而為健康着想,我們亦應做多元化的運動,起碼要做兩項恆常運動,如果有三項就更好,從而減少勞損情況。
除運動外,我們亦必須控制飲食。如果沒有良好飲食習慣配合,單靠運動是難以提升健康的。例如不應吃太飽,否則整天的能量攝取可能會超標。
除此之外,我們不應當「週末戰士」。平日不做運動,但週末就忽然做大量運動會令受傷風險大增。久坐不動亦應避免,因為這類人的死亡風險會比一般人高約兩成的。而香港很多人會單以步行作運動,但運動醫學學會就不太建議,因為這對上半身的鍛鍊不太理想,如以掌上壓及仰臥起坐配合步則比較好。最後,大家不應自己的身體不夠健美而失望,不應因此而放棄繼續運動,因運動健美是要循序漸進的。
資訊提供:雷雄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