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灣仔船街對上位置
簡介:
如果不是有三名女學生聲稱在這兒見鬼,如果不是合和實業要在這裏興建 Mega Tower,南固臺可能還是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現在它有可能被繼續保存。這一間華人擁有的西式豪宅見證了二戰前富裕華人的生活和氣派,極具氣勢的正門立面和背後給工人生活的獨立屋和天橋,已經足以構成要保留這所大屋的條件。但屋內的佈置卻令人難以理解,血紅色的牆壁,酒吧式的間隔……還有……,屋主的品味可真前衛。但真正讓屋主放棄這地方的,可能和貼近相鄰的那間學校有關,換了是我也可能一早搬走。目前情況:幸運地被決定保留,但天曉得會被人改成甚麼的模樣,因為已被私人發展商收購了。
灣仔殘留的舊區
灣仔這一個老舊社區由於土地有價,加上又位於香港的心臟地帶,是香港近年其中一個變化最快的社區,因此「喜帖街」沒有了、「灣仔街市」變天了、「大佛口」一帶也變為商業區。可是在船街以北一帶卻仍然保留很原始的面貌,舊屋、破屋還在,這並不是地產商對這裏沒有興趣,只是因為發展商在土地的使用問題和環保團體、政府……等在角力,未來這兒還是會變天的。從皇后大道東洪聖廟旁的樓梯上行或沿船街的斜路上行,很快大家就會發現自已身處在一片破爛的景地之中。環境固然不算衛生,落葉處處,藤蔓枝連,不時還見到以凌厲眼神掃看著你的貓群,似在悍衛有人恩賜的貓飯。這一帶原是豪門所在,也是一個教育園地,可是人去樓空,只餘下絲絲回憶,結果變成現在的廢墟,不知是否廢墟總和鬼故事有緣,這兒三所舊建築包括同濟中學、南固臺、聖璐琦書院都盛傳有鬼,可是我多次光臨卻連鬼影也沒見到,不過這裏的環境氣氛倒是孕育這些故事的好地方。
南固臺的鬧鬼事件
這一片廢墟之中最出名的建築物就是「南固臺」了,因為在保育的大氣候下社會人士開始留意到這間特色的建築,它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但讓其聲名大噪的卻不得不提數年前的一樁鬧劇。話說數年前有八名女學生相約夜探南固臺,正想來一次探險活動時,期間有三人據稱看見了一些東西後突然情緒失控,不斷狂叫,其中一人更轉了「男人聲」和變得力大無窮。其餘五名同學欲加以制止,但三人情緒不受控制,場面變得十分混亂。附近的街坊以為她們在打架於是報警,警員到場時見各女子扭作一團,打算上前制止,可是三人不斷掙扎,還起腳踢人又用口噬警員,擾攘一番終於被制服,最後三人被救護員用繃帶綁起再送往律敦治醫院。這一次還未入屋就撞鬼的事件,結果就讓南固臺成為日後鬼故的舞臺,在此之前,南固臺並沒有甚麼鬼怪傳說,真要多謝這幾個女學生了!因為此後南固臺就加固了門口,裏面的佈置反而得到保護,我特別喜歡它那連接主樓和工人房的懸空通道,如不保護,早就塌了。
南固臺屋主的品味很特別
灣仔船街55號的南固臺是一座很具特色的建築,紅磚外牆,結實大圓柱和花瓶形狀的欄杆所構成的正面立面,花園的噴水池以及圓拱的間隔牆明顯是取材西方的設計,進入屋內可以見到天花邊沿的裝飾都是精心設計,至於屋內的窗口卻是八角形,配合木地板和木樓梯,又有幾分中西合壁的味道。但屋內最奇特的地方還是塗上紅色的牆壁,這種色彩總讓人有絲絲不安、心緒不寧的感覺,或許這就是讓人胡思亂想的原因吧!大宅的正門立面向北,但真正的入口卻向東,這是風水還是受地臺所限?八角形的窗口是不是八卦的因素?大窗上的扭曲花紋卻又是當時年代的西式手工精品,聰明的建築師果然把中西文化配合得天衣無縫,這真是一所難得的「華人西式大宅廢墟」。
南固臺是高級慰安所?
南固臺由當時香港富商杜仲文於1918 年所建,當時陽臺的位置清楚面對維多利亞港,和九龍的獅子山隔海相對。其後大宅由他的胞弟杜澤文於1921 年接管,杜澤文是有份參與發展香港永安百貨公司的其中一員。杜澤文一直長居在南固臺直至1945 年抗日戰爭結束,因此有傳說南固臺曾作為日軍的慰安所並不完全真確,但有老街坊卻認出南固臺曾是日治時代「慰安所的貴賓聽」。1988年合和實業從杜家手上收購這五萬多呎的地方,大宅就一直空置了,之後曾傳有被人用作為片場,也有說用作舞會場地。後來旁邊建了學校緊貼著大宅,天天學生鬼殺咁嘈,大宅變得毫無私隱,換了是你也可能一早就搬走了。
南固臺是華人的奮鬥史
南固臺是香港殖民地早期典型華商發跡的歷史印記,1918年的時候,華人受制於「山頂區保留條例」,禁止在山頂居住,因為山頂只准許西方人生活。能在接近半山的堅尼地道買地蓋西式房子,已經是很有體面的行動了。加上屋內的設計和設備都是參考西方,可見當時能貼近西方的生活是一種生活品味。目前南固臺的花園被人用來存放探土石柱的樣本,不過大宅已決定會被保留,但天曉得未來會被人改成甚麼的模樣,因為它都被私人發展商收購了。其實保留原貌是保育的最恰當的做法,就是因為有這古舊味道才令人回味當年的社會和時空,翻新了反而淹沒了那絲絲情懷……,但願未來的南固臺不是只能在相片中懷舊。
有說船街這一帶在二次大戰時是日軍的慰安所,有老街坊表示同濟中學校舍和南固臺曾被日軍佔用作慰安所之用,這一帶更被日本人稱為「千歲花壇」。但身為屋主後人朋友的韋基舜先生在其著作中卻另有說法,他指當年屋主一直住在南固臺,大宅顯然沒被佔用。另外,杜澤文的家族墓地在香港簿扶林的華人永遠墳場中路下方,特別之處是有一大騎樓,看似是兩層的模樣,真有派頭。
節錄自:《香港廢墟》
相片來源:orange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