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愈來愈多香港人做運動,而且更開始走出gym房,無論在香港哪個角落,總會有跑友、山友,或單車友與你擦身而過。唯獨健身練肌肉,依舊躲在涼朕朕的冷氣電視房內,對著啞鈴、鈴桿及各式大型健身器材發力。難道想操fit身形,就得學會忍受沉悶?
Rick說在街頭健身,可以靈活運用不同道具,例如《激戰》內使用的Battling Rope,亦可用來進行負重訓練。
平民運動
答案當然是錯,因為已有不少團體及健身教練,在街頭發起各種健身活動,例如有Street Workout Hong Kong的街頭健身、山后周佩欣的公園仔PlayGround訓練班,利用車胎、欄桿等隨手可得之物,取代健身室內的器材鍛鍊肌力。新近加入的有Urban Cross,創辦人Rick亦是健身教練,「做了健身教練四年多,經常會去不同的會所、健身室教學員。雖然好多學員俾得起錢做club house、gym club的會員;但愈教得耐,愈覺得健身不應該是一項奢侈的運動,而且只要吸收到足夠的蛋白質及配合適當道具,一樣可以在街頭練大隻修靚線條。」再者,Rick說相同運動量下,街頭的修身成效一定好過健身室,「再加上我不想玩健身的人各有各做,如果可以多點互動,就不會覺得做workout是一件沉悶的事。」
利用自身重量製造阻力,一樣可鍛鍊不同肌肉。
街頭智慧
這想法上年年尾浮現,但Rick說要親自試試各種街頭workout的效果,以及使用哪種小道具去訓練,再測試飲食計劃的成效,最終在今個月初先開到街頭訓練班。「針對訓練不同肌肉,試了各種方法去取代gym房的健身器材,例如推胸機同埋Leg Press器材,其實可以用body weight,甚至用橡筋帶製造阻力,一樣達到相同效果。」
一班人一齊操練,好過匿埋健身室孤獨操。
Rick說沒有器材束縛,訓練反而可以更靈活,以往可能只會跟住器材的指示做,而家稍為改少少動作,就可以訓練埋附近的肌肉,玩法可以更多,不再沉悶。「再加上我會安排一些要學員合作完成的訓練項目,讓他們多一點互動,以後就算街頭訓練,都可以約埋一齊做。」有用過跑步機,大概好易明白自閉跑同成班人一齊跑,樂趣根本無得比,再者有朋友陪住練,原動力及強度都會急升。
Urban Cross的一半收入會用於買健身器材及其他物資,拿去護老院或其他慈善機構教基層人士做運動,然後留下給他們繼續使用。
結合善心
Rick創辦的Urban Cross活動,除了游走於城市之內,隨心隨地訓練的意味,還多了一重慈善內容。「可能我在單身家庭出身,自小在兒童之家長大,所以在構思Urban Cross過程中,覺得健身運動並非中產玩意,任何人都做得,所以訓練班的一半收入會撥去慈善活動,好似上星期去過護老院,同老人家做一些拉橡筋帶的運動。」不過,Rick說今次活動都有甩漏,「因為無經驗,無諗過原以為好簡單的動作,部分老人家因為手掌活動有問題,根本做不到。」汲取教訓,他最希望有更多人參與慈善部分,集思廣益,同時讓健身不再只是健身。有興趣加入,可以在facebook用「Urban Cross」搜尋尋,了解一下活動內容。
未必一定要用啞鈴等器材,簡單如橡筋帶,反而適合老人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