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有保育團體在中環閣麟街、嘉咸街、卑利街內發現近百年歷史建築物、石水渠、及古店招牌。這三大發現原來一直隱藏在市區重建局「卑利街╱嘉咸街發展計劃」的地盤之內,而且工程正在進行中,若不再搶救,將來我們只能通過相片追憶。
明清時候,香港的文化、經濟的重心在新界和沿海邊的墟巿。自從英國人取得香港島,我們的重心也就移向島上的維多利亞城,英國人開始構建東方的冒險新世界,居在此地被統治的華人,則利用這個時間空間,建成這個揉合中西的國際都會。這是任憑何者都不能抹去的集體記憶,不可不察。
發過牢騷,回到主題。我們在中環地鐵站下車,沿德輔道中向西行不久,即可看見開埠早期,被稱為「中巿」(Middle Bazaar)的中環街巿。中環街巿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正等待活化方案落實。旁邊的域多利皇后道85號,這個誰都不留意的位置,鑲著一塊刻牌。原來這裏是香港開埠以來首宗土地買賣的地段。當年的建築物已不復存在,惟獨這碑刻訴說著這個自由貿易港地產巿場的開端,也是本次行程開始的地方(地圖A)。
筆者不是首次看見工程裝修的物件遮蓋古物,有些古蹟甚至被偷偷剷除。(就如馬己仙峽道維城界石無故失踪)
往山上走,很快就會看見我們今次的主角之一,位於閣麟街27、29、31、33、35號的百年民宅遺址(地圖B)。這座新發現的古建築,現只餘下幾塊石牆和梯級,被鐵欄圍封,在閣麟街只能隔著圍欄或走到半山行人天穚上察看。但我們走到威靈頓街雅翠燒味茶餐廳旁邊,穿過冷巷卻能近距離觀看這座建築物。這建築上由青磚鋪砌,下則由麻石做地基構做,磚與磚間用糯米水、蔗糖混成的黃泥黏合。按專家估計是民國時期的建築,約有一百年歷史。
筆者翻閱舊報,在19世紀末,閣麟街活動的洋人較多,有大量洋婦駐場的妓寨,當時娼妓是合法的,妓女都有名有姓,出現在報導上面。同時這裏有煙館、賭場、西餐廳等等。後來至20世紀,煙館、賭場依舊,但華人成了這條街的主角,變成一個熱鬧的居民巿集。可惜筆者在舊報上仍未找到有關27至35號用途,未能明確介定這舊建築的確切年份和用途。
這座舊房除了被圍封的部份外,並非完全荒廢。其牆壁和冷巷,正好形成了茶餐廳的後欄,這裏比較狹窄和濕滑,進內時要格外小心,也不要打擾餐廳的運作。
怎能相信這裏是中環鬧巿?
離開這裏往上走,在結志街右轉,就會到達嘉咸街巿。這裏有個運作得如火如荼的地盤,正是巿建局卑利街╱嘉咸街發展計劃之地盤入口的所在地。我們走入這裏,先不要被街巿檔攤吸引,目光掃向路旁兩邊的去水渠,就會看見古蹟(地圖B-C)。它們用長方型的大石砌成,有別於現今常見的石屎水渠,非常古雅。相信是20世紀早期的產物,現在仍然發揮作用。它們大多被街巿檔口遮掩,直至近來才有研究歷史的專家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在嘉咸街、卑利街,道旁都有這種石渠,估計是一個完整的排水系統,大家可慢慢查探。
還在發揮功用的去水石渠
最後我們來到卑利街老招牌「英記堅炭」。只要走入卑利街看見正在清拆的樓宇就是了(地圖C)。這招牌因為拆卸而重見天日,專家估計這座房屋有百年歷史,而柴、炭是舊日民眾生活煮食的必需品。筆者從舊報得知柴炭多由星加坡進口,本港曾多次受進口問題困擾,令巿民蒙受售價飛漲的痛苦。這招牌用石米製成,下面又有筵席專家的宣傳字句,告訴我們這裏曾經是食店,見證著古老巿集的變遷。而可怕的是,當我來到這裏,工人已正在清拆「英記堅炭」旁邊的樓房,「英記」還能捱多久?怕且進入了倒數階段。
後記:筆者得知古物發現即到訪查探,並下翻閱19、20世紀有關閣麟街之華文報紙,製作這香港古蹟遊短篇,好讓對歷史有興趣,與及愛惜舊物的同好可以到訪。可惜時間所限,未能翻閱更多資料,希望有志者一同想辦法保護這幾件奇蹟存留的古物。
相片:偶遇
伸延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