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樓梯時膝蓋痛,一般的想法就是關節退化,再拍X-光片,若顯示有骨質增生現象或關節間隙變窄,便更加肯定是退化。
有些運動員才二十多歲,難道就此退役?
還未步入中年,退甚麼化?步入中年又如何?也可以享受運動,日本人荒山孝郎(Takao Arayama)及三浦雄一郎(Yuichiro Miura)在七十歲時登上了珠穆朗瑪峰。
「軟骨磨蝕便引致關節痛」這理論,經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已經深入民心,基本上,已經成為迷信。
上圖為一六十五歲女士之膝部X-光片,紅線指的就是骨刺,不過痛的地方不在這些骨刺上面。
其實早在一九七四年,研究人員已發現,臨床上膝關節疼痛患者可具有正常的關節軟骨,而那些顯示嚴重關節軟骨磨損的人也可以沒有疼痛。當然亦有另一類人既有疼痛又有軟骨磨損現象,但是否這樣就表示軟骨磨損便是疼痛原因?
是的話又如何解釋那些顯像檢查發現軟骨磨損、骨質增生,卻沒有膝痛的現象?
另一方面,臨床上,很多膝痛的痛點與軟骨磨損或骨質增生的地方不吻合,同樣現像也發生在其他關節。這些現象都指向一個被人遺忘的病因,就是關節周邊軟組織病變。
關節是一個形容骨與骨接合的地方,除了骨及軟骨外就是關節周邊軟組織,當中包括: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亦可統稱為筋膜。
肌腱是連接肌肉與骨骼的筋膜結構,要活動關節,肌肉便要收縮,而力量會經由肌腱傳送到骨骼,肌腱與骨骼的連接點,簡稱「附著點」,便是拉力最集中的地方。
韌帶,關節囊在關節的活動時,也要承受巨大拉力,長期的超負荷牽拉會使韌帶,關節囊的骨骼附著點產生病變致痛,以上所述的附著點,剛好就在關節周邊。所謂關節痛,應包括這些筋膜軟組織痛,不要再一廂情願的以為只有骨痛。
這些關節周邊的軟組織病變,如黏連、慢性附着點病變等,毫無疑問會影響關節本身的力學平衡,使關節軟骨面產生高應力點,久而久之,關節軟骨便會磨蝕,但不要忘記,軟骨是沒有痛覺神經末梢的,所以根本不會產生痛楚。除非軟骨完全磨去,使下面的硬骨也受運動的壓力衝擊而致痛,但這些已是很後期的事了。
所以絕大多數的勞損性關節痛,是關節周邊軟組織痛,是軟組織痛,或可說是「筋痛」而非骨痛。顯像檢查「見」到的骨性異常只是可見的結果,而非病因。
要改善關節的力學平衡,根本的辦法就是治療關節周邊軟組織病變及相關肌肉。
下次翻風下雨舊患發作時,不要再說:「周身骨痛」,應改口說:「周身筋痛」還貼切一點!